首页 > 历史小说 > 北宋穿越攻略 > 第三十四章 酒是个好东西

第三十四章 酒是个好东西(1/3)

目录

在中国古代的历代王朝中,宋朝是一个很奇特的存在。

首先,它的改朝换代几乎没有流血。大家像闹着玩似的把黄袍加到了赵匡胤的身上,大宋朝就成立了。

其二,武备极端松弛,文人士大夫地位空前绝后地高涨。宋太祖曾“勒石三戒”,给后代立下家训,其中有一条是:不杀士大夫,不杀上书言事之人。所以纵观整个宋朝历史,文官被杀是极少极少的。

即便像蔡京这样的奸相,最终也只是被贬为庶民而已。而即便勇如狄青者,战场上所向披靡,好不容易当上了枢密副使,也被一帮子文官整得“忧惧而死”。

其三,经济异常繁荣。据不太可靠的说法,宋朝的经济总量占当时世界的一半以上,为历朝之最。仅靠传统的农业,显然是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收入的。宋朝政权为了提高收入,采用了多种办法刺激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城市不再只是正治中心,更成为了经济中心。商税更是空前地达到了国库收入的六成多,几乎堪与后世媲美。

这里所说的“多种办法”,除了安民养民、发展漕运、鼓励农桑等传统手段以外,宋朝政策制定者还无师自通地掌握了经济学“需求拉动”原理(管仲《侈靡》的升级版),刺激消费,拉动经济水平的提升。

我们从《清明上河图》的直观感受和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的侧面描绘中可以发现,宋朝人对商品的需求无论是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比前朝有了跨越式的增长:东京汴梁的茶楼酒肆,梨园青楼如雨后春笋;民间对丝绸,茶叶,书籍,纸张等相对奢侈的产品的消费更是潜力旺盛。更有甚者,大众对休闲文化娱乐方面的关注程度也是前所未有提高,现代意义上的“服务业”在宋朝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

当然了,宋朝的对外贸易搞得也是有声有色,******一度成为了南宋政权的经济支柱。

百姓富裕了,消费就多了。消费多了,生产者、销售者所要上缴的税收也就多了。到最后,宋朝皇帝一看,既然朕有这么多的银子(国库年入亿贯),那就可劲地造吧!

**官员工资太低?涨!使劲儿涨!要不说老赵家的人都是大好人呢,实在不是那扣扣索索的明朝老朱家能比的。

工资这玩意儿就像年龄,涨上去容易,想降下来就千难万难了。一大帮子的勋贵、荫补、宗亲和每年进入体制的官员,就齐心协力地把老赵家的家底搬空了。皇帝一看这不行啊,总不能你们好吃好喝的,朕连一口羊汤都喝不起,这皇帝没法当了!

那谁谁,给朕想办法再弄点钱来!

要说古人就是聪明,自己没招儿,就向更古的古人学习。汉朝桑弘羊弄了个盐铁**,咱也盐铁**,还开创性地来了个“酒曲**”。于是,淳化五年宋太宗“诏征天下酒榷”,景德四年宋真宗“令计司将榷酤之法立为永式”。

其法有三。一是全官方垄断,从酒曲的制作到酿造再到销售都由官方一手包办了。于是,后世熟知的国企的各种弊端就出现了,偷工减料呀,以次充好呀,花样贪腐呀,强制抑配呀。最终,破产了。

二是买扑制度。包括城镇酒务、酒曲场务、县以下地区的酒坊承包三类。国家把不能盈利的或微薄盈利的大中小国有企业承包给了个人,既减轻了**负担,又增加了**收入。看着眼熟吧!

三是特许酒户制。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官曲酿酒沽卖的酒户,号称“正店”,东京汴梁就有正店七十二户。另一类是向官府交纳一定的税课而获得酿卖权的店铺人家,他们广泛分布在官酒销售的地区,有点像后世的授权品牌生产企业。

他们要去的双泉酒店其实就是第二类的小型酒类生产者,所谓的“正店”不过是个噱头而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