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承前启后的主政辅臣 第十三章 扶君即位(2/2)
就在霍光处理这些事件的时候,武帝的另一个儿子燕王刘旦开始了阴谋夺取皇位。
大将军府内,霍光双眉紧锁、双唇紧抿,正在阅看青州刺史隽不疑的快马密报。看罢后,霍光虽然极为震惊,但他相信情况肯定真实。
因为他相信隽不疑。
直指使者暴胜之生前曾给霍光介绍过这个人。隽不疑是渤海郡人,精通《春秋》,初在勃海郡中担任文学官,言行举止遵循礼仪规范,声名闻于州郡。暴胜之巡察至勃海郡后,便派随从去请隽不疑前来相见。
隽不疑头戴进贤冠,腰挎饰有美玉和木刻图案的宝剑,身佩环、玦等玉佩,阔袍宽带,盛装前往暴胜之住所拜谒。
“请先生解下佩剑。”门卫说道。
隽不疑昂首挺胸不卑不亢地说,“剑是君子的武器装备,是用来防护身体的,不能随便解下来。如果你们一定要我解下佩剑后才让我进入,那我就告辞了。”
暴胜之得到门卫通报,允许隽不疑佩剑进入。
望见衣冠整齐庄重、神态严肃自信的隽不疑,暴胜之急忙离开座位拖着鞋履起身迎接。
简单寒暄后,隽不疑对暴胜之开诚布公建议:“古往今来,凡是从政为官者,太刚厉则容易遭受挫折,太宽软则容易荒废政务,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实施威严的同时给予恩惠,这样就既能建功立业又能安身立命。”
暴胜之虚心接受他的告诫,并向他请教在巡视中如何正确有效地行使监察执法之权。暴胜之与隽不疑谈至深夜,隽不疑的看法见解,令暴胜之及旁边优秀的幕僚们无不震惊叹服。暴胜之回京后上表举荐隽不疑,武帝任命他为青州刺史。
霍光虽然相信隽不疑,也相信所报情况真实,但考虑到波及的人太“重量级”了,而且在这当口太敏感了。于是,他决定密传隽不疑快速来京面奏。
霍光一见隽不疑,其容貌神态确如暴胜之所言,心中暗生赞意。
“隽大人,你是如何知道燕王要举兵谋反的?”霍光直盯着隽不疑问道。
“大将军,是宗室刘成大人亲自面告小臣的。”
“其人如何?”
“刘成大人虽是与皇帝同一宗族的贵族,但身上没有纨绔子弟膏粱年少之气,为人正直谦和,具有真才实学,与小臣素有来往。”
“哦,那与隽大人志趣相同,可算是莫逆之交啊。”霍光微微一笑。
“谢谢大将军抬赞。实在是谈不上。”隽不疑拱手说道。
“刘成大人是如何向你说的?讲得越详细越好。”霍光端起苶杯说道。
原来武帝去世后,朝廷以印有皇帝玉玺的正式诏书通知各诸侯王。燕王刘旦先前见太子刘据死后,认为按长幼次序自己应被立为太子,便上书请求回京侍卫武帝。极为精明的武帝知道他的真正用意,不但没有立他为太子,反将他派去的使者处死,还下令削去他三个县的封地。燕王刘旦心里一直不满,见到诏书后不但不哭,却说诏书的印封过小,不合常规,不是真的,宣称京城已经发生zhèng • biàn。随后,他派宠信的臣僚前往长安,以询问祭悼武帝的礼仪为借口,实在暗中刺探朝廷动态。
霍光知道他的用意,决定安抚为上,提议昭帝下诏奖赏他三十万钱,增加封国人口一万三千户。刘旦没有领情谢恩,却说“本来就应当由我来做皇帝,用不着谁来赏赐我!”于是与中山哀王之子刘长、齐孝王之孙刘泽等密谋共同反叛朝廷,还伪称武帝生前曾给他一道秘密诏书,让他掌握封国内所有官吏的任免权,整顿封国的军队,防备非常事变。他说,“从前吕后在位之时,弄虚作假把惠帝之子刘弘立为皇帝,诸侯王们拱手侍奉了八年。后来吕太后驾崩,大臣们诛灭了吕氏各王,迎立汉孝文帝,天下之人才知道刘弘不是孝惠帝的真儿子。我身为武帝的长子,反倒没能立为皇帝,我上书建议为武帝立庙,也不被采纳。现在立的这个皇帝,我怀疑他不是咱刘家的人。”
为了骗取官兵百姓参与反叛,他把刘泽约来密商编制造谣文书,谎称如今的小皇帝不是武帝亲生的儿子,而是由朝中霍光等奸臣找的一个小孩拥立的“伪帝”。他与刘泽派人到各郡国到处散发造谣文书,以动摇百姓对新君的信任尊崇之心,号召天下应当共同讨伐。
“他们有反叛的具体行动和时间吗?”霍光打断隽不疑的讲述。
“有。”隽不疑喝了口苶说,“燕王在燕国招揽各地奸邪之徒,征敛民间铜铁来制造铠甲武器,多次检阅燕国的车骑、材官等各类军队,征调百姓进行大规模行围打猎活动,以训练将士、马匹的作战能力,等到了与刘泽约定的八月十五,就共同举兵叛乱。”
“那燕国怎么没有一个官员奏报?”霍光面带疑惑不解之色问道。
“这个燕王也是心黑手毒,他将多次劝阻的郎中韩义等十五名持反对意见的官员全部处死。刘泽返回齐国后,知道我不会参与,也准备杀死我。刘成大人知道了刘泽的阴谋,便立即告诉我了。”
“唉,这个燕王啊,虽然博学多才、有勇有谋,可品行实在恶劣,难怪先帝生前一直不喜欢他。”霍光摇着头说。
“大将军,那朝廷将如何处理呢?”
霍光想了一会说:“这燕王刘旦是武帝仅存的三个儿子中最大、也是最有能耐的一个,如何查处一定要慎之又慎,待我奏报皇上再定。刘泽系齐孝王之孙,虽是宗室,但他是高祖长子刘肥的重孙,不是文帝一支,又没封侯,你回去就把他抓了。行动要快,尤要保密,千万不要漏掉一人,以防跑到燕国通风报信。”
“遵令,小臣这就赶回去。”隽不疑施礼告退。
“隽大人路上小心!”霍光起身嘱咐说。
面召隽不疑问明详情后,因金日磾病重在家,霍光与上官桀进宫一道面奏昭帝,诏派大鸿胪属官大鸿胪丞立即带兵开进燕国,负责调查处理燕王刘旦反叛之事;同时诏令各州郡国,搜捕散发造谣文书者。
隽不疑一回到齐国,便按霍光安排逮捕了刘泽等人。接着朝廷军队迅速开进燕国,令燕王刘旦猝不及防,招揽的各地奸邪之徒作鸟兽散,属地内的官员兵士和民众知道真相后纷纷转向。
一场宗室重要成员的反叛在未发之际就轻易扑灭了。
三
“嗯、嗯。”昭帝用力清了清嗓子。未央宫前殿内,昭帝坐在铺着厚厚几层垫子的龙椅上,努力挺直身子伸直脖子,两眼向下扫视着台下的众大臣。
这都是霍光的主意。霍光想到昭帝虽然个子长得高大,毕竟只有bā • jiǔ岁,为了显示九五之尊,便叫黄门在昭帝上朝坐的椅子上铺上厚厚几层垫子,并告诉昭帝上朝时要尽量挺直身子伸直脖子;说话千万不要着急,想好了一字一句慢慢说。
九月初二晚,辅佐朝政一年多的金日磾病逝,终年四十九岁。接到奏报的昭帝,按照霍光的安排,便在早朝时首先议论这件事。
“众爱卿,朕的忠心辅臣、车骑将军金日磾爱卿已昨晚病逝,这是我大汉王朝的极大损失,朕极为悲痛。”昭帝说罢,流泪抽泣起来。
殿下众臣们都低下了头,包括嫉妒金日磾的也装模作样地悲伤着。
霍光心情十分悲痛。他与金日磾在草原上相识相救,入宫后一道陪护武帝辅佐幼帝,三十多年来,两人从未红过脸生过气,情谊胜过亲兄弟。如今,辅佐幼帝才一年多,儿子金赏与自己的第五个女儿还未完婚,却一病不起。如兄长、老师般的好友司马迁,也在武帝去世前病故,今后朝中还有谁是知心至交呢?想到此处,两行眼泪不由流了下来。
“请皇上节哀,保重龙体。”上官桀出班说道。
上官桀的话,使昭帝意识到是在上朝,马上擦了眼泪说:“前天,朕与大将军前往金日磾爱卿家中看望,已将他封为秺敬侯,他躺在病床上已经接受了侯的印信和绶带。”
“皇恩浩荡!”丞相田千秋大声赞道,“臣恳请皇上遵先帝遗愿封大将军霍光大人和左将军上官桀大人为侯。”
“丞相说的很对,这正是朕今天要说的。”昭帝高兴地看了田千秋一眼,“大将军、车骑将军和左将军先前因有逮捕叛逆者马何罗等人之功,先帝病危时曾留下遗诏,封他们三人为侯。朕一继位就要封三位爱卿为侯,可他们都拒绝了。今天,朕要同时诏封大将军霍光为博陆侯,左将军上官桀为安阳侯,车骑将军金日磾的儿子金赏继承父亲的秺敬侯爵位。”
上官桀正欲下跪谢恩,霍光却马上拉住他衣袖,出列说:“皇上,高祖规定没有战功者不得封侯,这……”
昭帝马上打断霍光,“大将军难道要违抗先帝的遗诏和朕的旨令吗?不错,高祖是留下了没有战功者不得封侯的规定,但自先帝病重到朕即位以来,大将军你们三人数次平息宫中和国家内外dòng • luàn,虽说没有带兵亲临战场挥戈杀敌,却是你们运筹帷幄、出谋划策、调兵遣将、运物送粮,这难道不是立有战功吗?”说罢,昭帝望着众臣问道:“众爱卿,你们说是吗?”
众臣见昭帝虽然只有九岁,但刚才一番逻辑严密的话令他们十分折服,纷纷说道:
“皇上圣明!”
“皇上高见!”
霍光见昭帝话已经说到这样程度,便和上官桀下跪领旨谢恩。
昭帝抬手示意霍光和上官桀平身后说:“朕决定隆葬金日磾爱卿,赐给安葬器具及坟地,墓地就定在霍去病将军墓东侧五百尺内,墓形就模仿匈奴人的圆形帐房顶吧!”昭帝停了停,望着霍光说,“先帝生前多次给朕讲述霍去病将军的英伟事迹,可以说,没有霍去病将军和霍光大将军,就没有金日磾爱卿这位我大汉栋梁之臣。”
“谢皇上对我兄弟二人的抬爱。”霍光含泪跪谢。
“大将军平身。”昭帝说,“京城所有官员都要去为金日磾爱卿送葬,兵士要从京城排列直到茂陵。”
“遵旨。”霍光答道。
“皇上,燕王刘旦谋反一案已经全部查清,燕王刘旦、中山哀王之子刘长、齐孝王之孙刘泽等经审讯都招供认罪,朝廷将如何处治?”御史大夫桑弘羊出班问道。
“廷尉的意见呢?”
廷尉王平出班回答说:“皇上,按大汉刑律,犯谋反罪当斩,臣认为凡参与燕王刘旦谋反一案的所有人员应一律处死。”
昭帝一听参与谋反案的所有人员全部处死,其中就包括自己的同父异母哥哥燕王刘旦,感到不好答复,连忙将眼光转向霍光。
“皇上,臣同意王平大人的意见,但有一个人不能处死。”霍光立即提出自己的意见。
“谁?”廷尉王平问道。
“燕王刘旦。”
“为什么?”桑弘羊转头向霍光发问。
霍光看了看桑弘羊,望着昭帝说:“燕王虽是主谋,但他毕竟还未起兵成为事实,况且朝廷平叛官兵到达后,他主动走出王府归案自首,在审讯中全部供出犯罪案情,表示认罪服罪。”
“那按霍大人意见办理,大汉刑律不就被你破坏了吗?”桑弘羊望着霍光质问完,转头望了望昭帝,又转头看着众臣。
“皇上!各位大人!”霍光高声说:“那场巫蛊之祸,原太子数位公主皇孙及很多皇室宗亲被杀,先帝事后心情极为悲痛,后悔不已,那情景令臣至今不忍回想。现在,皇上年幼刚刚即位,就要处杀自己的哥哥,天下之民将如何看待呢?”
大殿一片寂静。
“可他要杀皇上啊!”桑弘羊望着昭帝大声说道。
“那是燕王违背君臣之道、兄弟之伦,上天不会让他恶行得逞。”霍光望着昭帝动情地说,“皇上只有两位同父的哥哥了,就宽恕燕王一次吧,让他承皇上戴天履地之恩去悔过自新吧,也让所有皇室宗亲和天下臣民看到皇上的宽厚仁慈之心。”
霍光的话打动了昭帝及众臣。昭帝想起了武帝生前对他的遗嘱:“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处死哥哥姐姐们。”于是说:“朕同意大将军的建议,赦免燕王的死罪,其他人等就按廷尉所说处治。”
“遵旨。”
“皇上圣明!”
霍光及众大臣跪下说道。
朝罢,众臣相继退出大殿。
霍光见丞相田千秋正欲转身,连忙喊道:“丞相大人请留步。”
田千秋停步拱手:“大将军有何赐教?”
霍光想到五人辅政大臣中,金日磾已经病逝,上官桀虽与自己结为儿女亲家,可为人一惯过于机巧圆滑,桑弘羊居功自傲,对自己担任首辅一直心存不满,只有田千秋谨慎笃厚,是自己向武帝推荐之人,刚才还向皇上提出为自己封侯,应是自己主政的可靠之人。霍光走近田千秋身旁拱手低声:“承蒙先帝恩顾,臣与丞相俱受先帝遗诏辅佐皇上,现在我治理朝内,丞相治理朝外,我俩肩上责任重大啊!”
田千秋一听连忙摆手:“不、不、不,我与大将军不能相提并论,您是首辅,是主政,我只是大将军的助手。”田千秋心里清楚,没有霍光暗地安排他向武帝上书,不会有他今天的地位,自己仍然只是一个看护皇陵的普通官吏。
“借丞相之言,我现在感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啊!”霍光拉着田千秋的手说,“你对我应该多加指教和督促,以使我上不负皇上,下不负百姓啊!”
“只要大将军尽心国事,忠于职守,这就是天下人的希望。”田千秋顿了顿,望着霍光诚恳说,“我知道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一定努力尽好丞相之责,保证外朝按照内朝决定的事情得到落实执行,全力支持和配合好大将军主政。”
“拜托了!”
“大将军客气了。”
望着离去的田千秋,霍光伫立在空荡荡的殿内,轻松地吐了口气,心里感到一阵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