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干戚 第七十九章 花钱学问/一(2/4)
无论如何,在剔除这些施政的杂音后,大明当年财政结余四千八百多万贯!累积结余超过六千多万贯!首相乔行简在民间的执政威望一时无人望其项背。
内阁再次启动地方建设投资方案,建设的支出哪怕被国会山一再压缩,也高达四千五百万贯,但并未达到投资预期。按内阁测算,最好每年都把钱花光,不然他们就要设法把这些钱升值,否则会影响政绩的。
但国会山最好是能躲进粮库或钱窖里上开会,“手上有粮,心里不慌”。这引起以乔行简为首的内阁严重不满,双方频繁过招,斗得不亦乐乎。
乾贞三年的大明财政状况早已超越南朝水平。但南朝是九路地域,四千五百万在册人口,民生税赋沉重。而大明只有三路地域,基本没有隐户。
如今大约工业人口一百六万人,农业人口一千一百八十万。耕地九千四百万亩,粮食产出一万九千万石,折算成大米的市场价值超过两亿九千万贯。农税十二税一,大约二千四百五十万贯,在大明岁收中占比大约五分之一。
你说就这个数据拿出来,谁傻啊?就大明这医疗、教育、基础建设的投入,自己交那点税够干吗?因此带来的各种福利享受,靠自己你玩得起吗?大明的大政府主义和农工商高收入、高待遇的社会政策,使民间基层的实际富裕程度数倍于南朝,甚至达到了令南朝同行垂涎欲滴的状态。
而北朝大金的同行们则对此漠不关心,因为大金的同行们根本就不相信《岚山邸报》上的数据和故事。什么一家人穷的只能住茅草房,一天只能吃两餐?然后说一个月都吃不起两餐肉?
就这样贫困了,还要努力供养子弟读书?然后子弟奋发图强,考入岚山太学,每年奖学金足够家人奔小康?这种狗屁不通的报道,能有多少真实性?
大金九成九的农户都还住茅草屋呢!他们从来都是一日两餐,还是稀的居多!一年也吃不起两餐肉!!!他们的子弟从小就要放羊、耕田当牲口用呢。然后还读书?读完书又干啥,继续放羊、耕田当牲口吗?奖学金又是啥东东?俺们只知道私塾的西席年俸百贯,穷先生而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