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干戚 第五十九章 灰暗与光明(3/4)
这个也是有先例的。大约一个昏聩、残暴的君王,在金国会被大臣的某次zhèng • biàn杀死,壁如海陵王。而在南朝,则会被大臣们设计“内禅”退位,壁如光宗。
所以,吕延年从不追求所谓“乾纲独断”的权力。吕延年的优势是:作为明王,他可以很清晰地感触到大明的脉动,看清更多趋势的发展轨迹。
而他的职责就是:在文化上、道德上、律法上去凝聚民心,使他的大明能沿着“正确”的趋势不断前行。吕延年确信,这才是作为“王”所应该承担的真正责任和义务。
明王秉礼,国会定律,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治理循环。作为这种治国传承的思路,早在数年前,亚父和父亲这些人就已经基本定了下来。亚父将会提前退出岚山的权力漩涡,转而看护着一些“新制度、新观念、新文化”的种子发芽、呵护成长。
为了减少以后一些别有用心者的误判和复辟利用,亚父在这片大陆的影响将会交给他和小五留年。所以,他们才是需要被迫当神马(张从正语)的人,呼呼!
明王和教主的席位都将会被世袭。明王是世俗天下的象征,教主是宗教文明的代表。光明左右使负责教化、育才,国会山负责立法、选材,如此而已。
真正治理大明内政的权力将下放到内阁三相、和枢密使身上。他们将由议会选出,任期五年,也可以连任一届,然后到期走人。
甚至吕延年都认为,即便内阁三相,和枢密使,将来都未必能真正掌控大明权力。
或许有一天,主持岚山政体的日常权力运作的人,将会是是翰林院的学士、书记、总统、总管、总理等一类幕僚官员,他们任期也将是五年轮换,选举产生。
这些年轻官员的官身一般四五品,或五六品而已。他们大抵是通过层层考试进入官员体系,而后从治理一乡一县一府开始,二十年左右的官场经历使他们年富力强,睿智成熟。
之后会被选拔为六部主官或郡守等职,成为治理国家的主力队伍。
如果想要更进一步的话,他就要开始谋划获得翰林院的“学士、书记、总统、总管、总理”幕僚身份,能够参与朝廷决策过程的观摩、学习、参议。他们要帮首相或枢密使拟定决策、考察各部,要忙于准备和国会山打交道的文山会海。
经过层层锤炼后,他的影响力越来越重,也越来越被人关注,从此他的一举一动都将被人放大观察。于是他不得不开始疲于应付,频繁发布竞选纲领,组建同盟政党,到处演讲拉票。
除非他决定退出对首相、枢密使的追逐。而这,却不是一般官员的首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