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干戚 第四十七章 新的机会(2/2)
粮食为啥不够吃?因为土地少嘛。那么问题来了,就你那一亩三分地,真的需要你们一大家子人围着耕作吗?家中子弟可以出去打工的嘛!或者做些小买卖啊,养些鸡鸭鱼,猪牛羊不行吗?
没有本钱,可以先赊欠嘛。大家订好今年赊欠给你的种苗数量,再订好来年收购价格,一心一意搞养殖也有困难?不会养殖都没关系,岚山太学的学生多了,每年都要组织地方实习的,支援你们一下有问题?亏了没关系,第二年继续好了。
总不至于你每年都亏损吧?那就说明你这人智商有问题,需要拉到矿山里调养一段时间。
而且,眼下大明到处都要搞建设,最缺的就是人力了。大明的道路很好了吗?河道洪涝解决了吗?水利设施完善了吗?粮食高产了吗?各郡县的工业基础建成了吗?郡学、府学、县学、乡学校舍扩建几何?
“左使数问岚山建设之多寡、盈缺。内阁不能察,减税之议遂息。”《大明史》
吕祖安认为所有这些利在千秋的工程,都应该呈现在人力充足时进行。完全可以通过招募和服役的方式上马这些大工程,然后发工钱好了。
劳动最光荣嘛!特别是前两年的黄河改道,已经造成大面积的饥荒了。但是毕竟受灾的更多是南朝、金国的两淮,及金国河内区域。大明只是东南一代的曹州、滕州、徐州有所波及。
吕祖安正要乘此大肆吸纳、安置两朝流民呢,怎可能给他们那种“要吃粮、找闯王”这种不劳而获的侥幸呢?被惯坏的百姓,大明以后还怎么再进步?
吕祖安的前世中,那些欧罗巴的撮尔小国因为选战,各种“惠民”策略你方唱罢我登场,看看百姓是得到眼下实惠了,可国家长期收益呢?身陷债务危机,甚至连隔夜的余粮没有。
然后还要指望这群“公民”来保家卫国?说笑了。
大明此后走的也是选举制度,那么就必须在他这儿定下一些铁律,才能保证此后的大明不会因选举的弊端而失去自己的彪悍和血性。
要吃饱可以,干活!要吃好可以,干活!!要发家也可以,还是干活!!!
吕祖安根本没有想过,他这么一折腾,居然把“期货”这种连后世人都谈之色变的魔鬼提前放了出来。
很多人不再是为了支援农业养殖而给那些农民赊欠,他们更加在意的是今年这物件什么价格,明年又会啥动向?这物件在宋明金各地的差价几何?物流怎么节约?获利能有几倍?
对他们来说,农民的养殖、种植赚到的钱都是小钱。逮到机会转运一次货物才是赚大钱,这是关扑!前提是货物运载的能力要跟上,一次性大规模转运,才是这种商机获利的根本所在。
而大明,最不缺的就是大规模物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