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干戚 第三十九章 救灾的学问(1/4)
鉴于这次黄河改道的水灾规模实在太大了,说是千年一遇那是一点不为过的。
除了岚山早有准备,正在拼命招揽灾民外。南北两朝君臣皆束手无策,只能说尽心而已。想要把这次灾害的流民都救济到,无异痴人说梦。
岚山的水师、东海镖局、保利商社及其他民间船只全数在运动起来。小的船只被组织起来沿黄淮河道内行,收罗灾民。大的船只分批远赴朝鲜、倭国、广东、福建、琉球、麻逸、占城、真腊托运或收购粮食等物资,不计成本的运往海津、驹山、云梯关等港口,等待发散灾区。
而收留的流民,若是身体扛得住,检疫也过关的。也可以随船出海去麻逸、琉球这些殖民地生活。无论是吕康年在麻逸,还是戚如琥在琉球,他们最多的哭诉就是这地方太大,汉人太少,教化太难。蛮荒之地啊,为了岚山大业,二人都是实打实地扎根了十年!个中艰辛,绝不是他们嘴上那些近似玩笑的诉苦就能包含的。
吕祖安决定,此次救灾结束后,他们俩和远在凌牙门的汪大度一定要调换回岚山,好好享受一下我大明的胜利果实。此后派出的殖民地总督们,也要五年一换,优先升迁述用!
在经过最初的混乱后,到了洪武六年初春,两淮各地的流民救灾逐渐走上正轨。这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粮食管够,人饿不死了,自然有力气清理自家周边的环境,减少疫病的发生。
没有疫病的威胁,那么所谓救灾其实就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劳动竞赛。吃饱饭干啥呢?修河堤,建房子,疏浚河道,开荒种粮啊!等看到土地里一天天长高的麦苗,流民的心也就安定了。
“心安之处就是家”,这可是吕左使说的话,俺们认为十分有道理!然后呢?家里的地契都丢光了吧?即便还在,那田地也都被水淹土埋了吧?
岚山救灾也不是全免费,大家都有个小本本记账呢。总之,除了极少数想发流民财被岚山捉住,十一抽杀的劣绅豪强外,多数流民都接受了岚山分派土地,指导编伍,互助定居。
自然这些灾区执行的土地也和岚山一样,土地收归国有,三年后的流民就能拥有自营之权。只要你不想拿去买卖,其他干啥都行。税收依然是十二税一。哪怕欠收也要缴税,这点不容置疑。
不过岚山会给你提供很多其他赚钱机会,然后拿钱买粮食好了。南洋来的粮食,甚至比你自己种的都便宜。要说岚山这十几年,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救济流民了。上下官吏、教众们,对此早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干练的不能在干练!
于是南北两朝惊讶地发现,以“魔教”割据山东的这个岚山小家伙,在救灾能量上远远超过了他们这两个老大之国。南朝还好,除了老一套的招募厢军,两广、湘赣、巴蜀也还有大片土地等着开发。把灾民收拢一下,沿途府县供应衣食,迁往东南开荒安置了事。
金国朝廷则是无计可施,它的国土虽大,却已全都被权贵圈占。理论上说,它是再无一寸多余土地可用于安置流民了。组织河工疏浚救灾,就地安置?钱粮咋办?
北朝的河工物料,说是“和买”,但地方官吏只从胥国相那里学过找百姓收税的本事,哪里学过如何给百姓分钱这种玄奥学问?如本次大名、钧州等处“所科刍藁未给价者,计钱二十一万九千余贯”,甚者“科征薪刍,不问有无,督输迫切则破产业以易之。”这分明是在雪上加霜嘛!
“洪武五年八月,北朝推区田法,曰“穿土作井,随宜灌溉”。胥国相力主此事。皇帝诏令“相其地宜,务从民便”。令男年十五至六十岁有土田者,每丁种一亩,丁多者以五亩为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