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煮海 第四十二章 白日飞升(1/4)
淳熙十一年九月初九,鹅湖二会。这次鹅湖会依然由吕东莱做主,朱熹从台州北上,陆九渊自临川东渡,此时已经转任国子监的黄裳临时受命,领一众太学生由临安南下观摩。
陈亮则约着好友辛稼轩,自建康、湖州一路晃荡过来。其余当世大儒也多如期而至,东南各地官吏,凡是有点闲暇时间的,也都悉数到场混个脸熟。
便是张从正也风尘仆仆,特意从岚山坐船赶来。不过他可没安啥好心,按随行的朱棣观察,出行前,张先生连瞬间shā • rén的毒药都多配了好几副。而且随身携带,说是用着方便!
先是由朱子把自己治学的四书拿出,对“理一”的细微处愈发圆满。
陆九渊也调整了心学概念,认同了“学”的重要性,但还是在“学先、悟先”与朱子纠缠不清。这种事表面看来不过微小差异,其实涉及到世界观上大方向的分别。
一句话:“学先”便要论纲常、尊师道,循此格致入微,直至理一。这样推演的后果,就是一切圆满,此后再无创新。“悟先”便明显认同社会发展方向问题,“学”自然有先后,但“知”可后来居上。则“纲常、师道”自然要让位于“心”,这是朱子不能接受的。
而陈亮近墨者黑,自从遇到吕祖安、欧阳、张从正后,不但比历史上更早提出“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的农商并举思想,更强调“济时、救国、经世、致用”的务实功利主张。
在哲辩方面,陈亮左右开工,他提出“道在物中、理在事中、学以适用、行重于知”的观点,即反对朱熹“道在章句”的复古,也反对陆九渊“道在顿悟”的唯心。明确要求二位理学大佬放弃现在的务虚空谈,多做实践,强调“讲实理、育实才、求实用”。
吕东莱在陈亮发言完毕后,止住朱子、陆九渊的联手反击计划。直接提到如今的理学地位和推广问题。“理一”是存在的,但只靠目前这种治学方式,眼前无物,全靠意会。又或寻章摘句,不但无益治学,而且易遭曲解。这是现状,理学已经被朝廷下诏叱责了,朱子压力山大。
因此,需要找到理学格致之法学习,使“理一”可观、可测、可量化。若是以前,吾亦无法。然今朝则有隙可察。
吾族弟祖安,少随海外奇人桃花岛主黄药师修学,颇多“道理”验证方法。今读“理一”之学,略得一些验证之法,颇可抛砖引玉,以待后来也。
来到这个时空已经四年多,定居明招山也有三年。其间无论经历了多少传奇故事,也不管引起多少人瞩目,但那都是具体的做事。甚至被人说成是一介商贾之流,你也没话说。
因为,吕祖安之前从未系统阐述自己的学术纲领、经世主张,自然就得不到天下读书人的身份认同。这事很重要,甚至可说是吕祖安此后经略山东、两淮的重中之重!
大家都在做同样一件事,有人是“吊民伐罪”,比如武王伐纣、宋祖黄袍。有人是“祸乱人间”,就像黄巢、朱桀,又或方腊、宋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