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见著述(3/3)
一个百人队,放战场上,就那么一块地方,占地大也不过方圆十米,宽三四厘米的布带就已经足够显眼了。
由旗帜延伸出来的这么多问题,都已讨论出了结果。
李孟羲揉着鬓角,感觉鬓角隐隐发痛,他现在终于体会到了,想东西想的脑壳疼是种怎样的体会了。
李孟羲突然想起,一面旗,有两种颜色,并且旗子边缘一种颜色,旗面正中是另一种区分很明显的颜色,这种旗李孟羲想起其实不久前见到过。
那是文安县城破城不久后,在辎重队,李孟羲看到了一面破破烂烂的汉军旗,不同于一般十人队长度跟枪差不多的枪旗,那面军旗旗面很大,少说得是百人队,甚至千人队的队旗。
当时李孟羲觉得那面军旗旗帜边缘和内里颜色不搭,很不协调,李孟羲觉得不好看。
当时不知道为什么军旗是那样,也没往下想。
军旗有关的问题,李孟羲现在所想到的,原来汉代的兵法家,甚至更早的兵法家们,原来也早就想过了。
可惜,兵法家们只有兵法军略传世,后世考古中,从汉军塞中经常能挖掘出汉军旗,然而,军旗的样式为何设计成那般样式,其详则未见著于史书之中。
纵遍观两千面之史料,找不到任何有一处有详细记载军旗样式为何如此设计,设计又出自怎样的考虑。
中华自古轻理论,重实用,设计军旗的思路,没有记载下来,顶多只有军旗的式样记载在武经总要之类的兵书之中。
还有,春秋时期,兵家先贤就已经把方阵圆阵锥阵鱼鳞阵雁行阵等诸多阵型的形式确定下来了。
这些阵法范式很科学实用,是无价之瑰宝。
可依然只有最后的结果留下来了,先贤们是如何推演,思量,然后推演出成熟的阵法范式的,推演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是比兵法更重要百倍的智力成果。
然后,这些推论方法,仍然不见于著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