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杀我兄弟者,纵万里、必诛之。(1/3)
动用昭宣寺的力量,这是此时最好的选择。
听到傅融这建议后,赵维苟别无选择、只能同意。
大约半个时辰后。
随着赵维苟一声令下。
一队乔装成灾民的人,从大路上互相搀扶、有气无力地走向了青竹庄。
这群难民走到距青竹庄不足五百步的距离时。
“站住。”
一声大喝,止住了灾民行进的步伐。
看灾民止行,树林中,有人高声问道:“什么人?要做什么?”
“回官人的话,我们都是从冀州来的灾民。”接问,乔装众人中,一个人对着树林大声回道:“听闻肖大官人肯收留父老,还能赏份事儿做,我等特来投奔的。”
树林中一阵脚步声中,两个身穿蓑衣、手执短刀的兵士走了出来。
一来到这群灾民面前,两个士兵先是举着灯笼、仔细打量了一番。
“你等冀州来,可有文牒证明?”打量过后,其中一个士兵道:“若无文牒,能拿的出保长的签书,或是沿途各县的签书也可。”
大梁虽无后世那样完善的身份制度。
但百姓在大梁境内往来行走,却也有一些确认身份的规矩。
村有保长、里有里正,这些是最基层、有权代表官方办事的人。
百姓离乡,必须先经里正或保长,再报县衙户曹主簿。
为了确定人口数量,大梁还有一种更为有效、官方认证的凭证,那就是文牒。
文牒上会加盖县衙官印,写明持牒人的名字、籍类、出生日期的信息。
其性质与功能上,与后世的身份证,有着七分的相同。
这是每个大梁子民,必须要持有的、三种自证身份的东西。
如今两个士兵问及,那个答话的灾民马上哭丧着脸道:“二位官人呀!我们老家都被洪水淹了,县令弃官而走、保长最先带着家人离乡逃难。您说,让我们上哪里去找办文牒、拿签书啊?”
没有文牒、没有签书。
得到这回答,两个兵士先是对视了一眼。
四目相对,二人心里达成了一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