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不是沙扬娜拉(1/3)
方灵是习惯性调侃苏亦跟黎新叶,这姑娘就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不等苏亦说什么,黎新叶就瞪着她。
“方灵姐,别闹!”
一下子就把她跟苏亦之间的尴尬都给化解了。
苏亦望向方灵,无奈,“方灵学姐,咱们还能不能愉快的以诗会友了?”
黎新叶有些偷偷,
方灵笑,“好了,我不闹了,小师兄,你继续。”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挺好。
他脸皮厚无所谓,然而,人家叶子同学脸皮薄啊。
于是,苏亦就继续了。
然而,继续啥啊?
席慕容是他很喜欢的一个女诗人。为啥喜欢?这一切都源于巧合。
初中的时候,在校门外书摊,花了十块钱卖了一本席慕容作品集。
为什么,非要买席慕容作品集,而不是席绢的?完全就是这书便宜,足够厚,有诗歌有散文。
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席慕容。
这是一个让人很有记忆点的名字,总是让苏亦下意识以为她是复姓,再加上小时候看天龙八部,对修庆演的慕容复印象极为深刻。不是因为慕容复足够倒霉,而是因为修庆的长相足够凶。
这哥们一看就不是好人。
反正,就是这些有的没的,记住了席慕容了。
读初中的时候,李阳疯狂英语还没有凉透,李阳还跑去他们学校做演讲。
这玩意就跟打鸡血一样疯狂朗读背诵,一大清早一大堆在英语角大吼大叫,被洗脑的很严重。苏亦当时也跟着高中的学长在背诵英语,后来,觉得这玩意太无聊了,就开始背书了。
被啥书?
就是他十块钱购买的席慕容作品集,上大学以后,才知道这玩意,就是盗版书籍,难怪这么便宜。
但席慕容的诗歌散文,基本上都被收录在里面了。
一棵开花的树是如此,回眸是如此,七里香是如此,其他的诗歌散文也是如此。
上了高中以后,其实,席慕容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已经不太熟悉了。
他们上高中的时候,谁最火?
不是郭小四,也不是国民岳父,恰好,就是明晓溪,泡沐之夏让霸总的形象火遍全网,但他们班上流行的确实对方的《会有天使替我爱你》,此外,饶雪漫也火了。
其实,一棵开花的树在他们班上也火了。
为啥?
好像因为一首网络歌曲《求佛》,歌词是这样唱的,“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愿意用几世换我们一世情缘。”
这首歌的创意是从哪里来的?
就是从苏亦分享《千年等待》而来的,而千年等待,也就是《一棵开花的树》以及《石禅桥》的填充。
这些东西相互影响。
之前,跟黎新叶他们讲《千年等待》的时候,唱这首歌其实挺应景的。
不过,苏亦没有唱。
初中的时候,很喜欢这首歌,不看歌词都可以唱出去,读大学以后,反而,觉得太直白了。
那么一棵开花的树木?就有内涵吗?
在苏亦看来,求佛跟它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
苏亦喜欢席慕容不仅仅是她是一个诗人,她不只是一个诗人,她还是一个画家。
对方一开始就是学美术的,在tái • wān读完大学以后,还曾经去过比利时留学进修,早些年,还获得不少的含金量比较高的奖项。
不过后来她的终究没有走上画家这条路,大部分的精力都留给文学创作了。
到了晚年,才做些美术理论的研究。
然而,大众对于她的了解,更多是诗人这个身份。
苏亦就这样瞎想着。
他关于文学的储备,少的可怜。
除了钱立群的《中国现代文学30年》、游国恩以及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也都翻一翻,涉及到的文章,基本上不读,此外,郑克鲁的《外国文学史》也翻翻,但都没翻完。甚至,马新国的《西方文论史》,童庆柄的《文学理论教程》他也看过,但也局限于看过。
此外,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他也看过,这书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繁体版。
一开始看的有点脑壳痛。
后来上大学以后,读美术史,为了训练自己的阅读习惯,他才开始有意识训练自己繁体字的阅读能力。
基本上每一个历史专业的学生,想要学点东西的话,都要适应繁体字阅读。
因为民国时期的学者著作都是繁体字版本,此外,港台的学者的著作也都是繁体字,而且好些都是繁体字竖版,这玩意,还多看,才能习惯。
上面的书,就是各种教材。
中文系的学生最熟悉不过。
或者说,文学考研党最熟悉不过。
苏亦之所以翻看这些书,不是因为他想考文学研究生,完全就是因为做了一段时间的考研机构院校规划指导老师。
自从考研界混入一个相声演员以后,各大考研机构都开始增加了一个所谓院校考研规划的课程。
这玩意有啥用?
说有用也有用,谁没有用也没有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