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见郑和(2/4)
朱棣抬抬手:“说吧。”
“父皇,迁都在即,儿臣想,偌大的行动,上万人北行,必须得有人先行安排妥当,若不然,出现什么意外,或者那里过不去,岂不惹人笑话。”
朱棣闭目养神:“说的不错,这个问题朕最近都在和大臣议论了一番,但是这个人选,朕拿不定主意。”
“父皇,儿臣举荐大哥前往,他是太子,合乎礼仪,当仁不让。”
“哦?”朱棣突然睁开眼睛,十分意外,“老三,你似乎一直不喜欢你大哥。”
朱高燧来的时候已经想好了台词:“是,父皇,我们朱家都是崇尚武艺,我们靖难是做什么,还是起兵,大哥却满嘴仁义道德,好比路边的大石头堆里,放了一团棉花,怎么看怎么奇怪。”
朱棣被这个比喻逗笑了,偏偏老三还说得一本正经。
“不错,我是看大哥不爽,但是,这大明始终是我朱家的,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关乎国家天下,多少看着呢。文臣史官,千秋史册,不知道会怎么描述我们。大哥是太子,在无过错的情况下,不能随意把大事交予别人,否则投机的大臣们观望,国家不是又进入多事之秋?”
朱棣怔怔看了儿子几眼,不得了,不得了。露出欣赏的目光,点头道:“事情多变,也该因时因势而变,倒不必拘泥于祖宗成法。不过,难为你有这样的见识,老大毕竟是太子,太子的事,还是该他去做。北行的事,就让太子先行吧。来,老三,咱们不谈国事,今天,你陪我到演练场操练一番。”
朱高燧大喜,高声回应:“是,儿臣遵命。”
郑和,原名马三宝,早年经历不详,据推测于明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洪武十七年,傅友德、蓝玉班师南京,郑和应是随军至南京,入宫服役。洪武十八年,傅友德、蓝玉又奉调镇守北平府,而郑和再次随军前往,并被调入燕王府邸中服役。
因为精明能干,丰躯伟貌,博辩机敏,被朱棣欣赏,一步一步提拔起来。在靖难之役中立了大功,被赐姓郑,为明朝国姓,后面的郑成功也是这样。
现在,郑和年已半百,两鬓成霜。已经随朱棣的意思,已经五次下西洋,名扬海外。
因为殊荣,别人不称他为公公,而是叫一声大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