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二章 求情(3/4)
陈远将这一切都听在耳里,冷眼旁观,不由暗暗感慨,不管杨士奇和蹇义有没有错,因为帝王心思,形势如此,血书只是一个导火索。朱棣是重用杨士奇他们,但只要不符合心思,随时可以换掉。
“你说,朕要是真的把杨士奇和蹇义罢免了,朕是不是就成了赏罚不明的昏君?”
这朱棣暗含杀气,陈远嗫嚅道:“皇上,草民一介农夫,朝中大事,不该,不该……”
朱棣叹了叹,淡淡一笑:“你是农夫,也是个读书人嘛,朕心中很是烦闷,说说你的看法,给朕解解闷儿,不管你说得怎么样,朕都赦你无罪。”
陈远硬着头皮道:“是,草民以为,杨学士、蹇尚书等诸位大人坚持科考公正,以成绩取士,哪怕在皇上天威之下,犹不退缩,对大明忠心耿耿,绝不会出现偏私这种事。”
朱棣不悦地瞪起眼睛:“嗯?”
陈远话锋一转道:“大明立国前,北方先后受金人、元人统治,先后近三百年,崇尚游牧,败落了圣人文章,诗礼教化,我大明虽立国已五十年,但北方士子一直观望徘徊着,他们都是大明的子明,得民心者得天下。杨学士他们忘了,陛下是治理天下,不能仅仅靠公正二字,天下人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科举成了南方人的科举,把陛下的半壁江山、一半的子民摒弃在外,他们入仕无望,必然离心离德,这些,杨学士他们确实不理解陛下苦心。所以受罚,也是他们做臣子的不是,不能为陛下解忧。”
朱棣深以为然的点头,还是这小子懂朕的心啊。他道:“再者,北方儒家文化本就不及南方,如果科考取士时,朕不能考虑到北方历数百年形成的落后原因,非要把他们置于与南人公正平等的境地来考试,这就是对他们的不公正。长此下去,南方愈来愈强,北方愈来愈弱,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天下岂还有宁日?”
朱棣的考虑,和当年朱元璋一样,都是为了平衡,但二十年来,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考试是糊名制度,根本不知道哪些是北方人,哪些是南方人,一旦根据成绩排列,就必然绝大部分都是南方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