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高卢鸡的中型战车——索玛S-35型骑兵坦克(2/2)
首先,法军坦克目前一共出现有3种不同性能的载具,其中两种较为相像,应该是战前情报中的哈奇开斯H35与H39坦克,对方搭载的短37坦克炮(大部分都是一战货SA18,40年才开始生产的SA38实际装备比较少)没法破防己方Ⅲ号战车,并且表现出的综合性能比较一般,所以这两种载具也是己方现在可以勉强对付的法军载具。
而另外一种出现的法军坦克可就让他们有些头疼了,它们的车身主体像一块烤面包顶上加了颗迷彩色的樱桃,德军的穿甲弹轰在对方的车体和炮塔装甲上只能打出一阵乒乒乓乓的乱响,实际上却没有一处是被击穿,德军装甲指挥官们很快就发现己方的37毫米KwK35/36坦克炮在500米以上的距离对其的攻击根本无效,而对方却可以在更远的距离摧毁己方坦克,双方的战车性能差距清晰可见。
这种无法被德军击穿的坦克正是法军制式载具——索玛S-35骑兵坦克。
1935年,法国军方提出,在D1和D2坦克的基础上,研制一种AMC战斗坦克,最终由于国际环境因素,法国军方直接指定了由法国索玛公司负责研制该计划。
1936年,这款名为S-35的中型坦克正式装备法军,直到1940年截止一共生产超过500余辆。
S-35中型坦克的战斗参数相较于同时期坦克而言较为优异,全车重量为吨,乘员共计3人,其中是位于APX-1/CE型单人炮塔的车长兼任炮手、车体前部的左侧驾驶员和右侧无线电员。
S-35中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47毫米SA35型L/32坦克炮,在电动炮塔和型主炮瞄准镜的协同使用下,发射初速为700米/每秒的型被帽穿甲弹时足以在500米外击穿68毫米/90°的垂直装甲板。
辅助武器是1挺毫米型并列同轴机枪,携机枪弹1250发,使用弹鼓供弹,这挺并列机枪可相对于主炮左右各旋转10度,法军原准备在车长指挥塔上装1挺毫米高射机枪,但由于车长的负担已经过于沉重,因此最终也未能安装上。
其中,S-35中型坦克除了炮塔为整体铸造以外,车体防护是由底甲板、前部甲板和后部甲板三大块组成,采用螺接结构。车体正面为复杂曲面造型的35毫米装甲,侧后装甲则是角度有限的40毫米。
发动机和变速箱位于车体后部,发动机在左侧,燃油箱在右侧,动力装置为190马力的索玛缸水冷汽油机,配套的行星齿轮变速箱设置6个档位,使得S-35中型坦克能够在公路/越野最高时速中跑出40公里/30公里的速度。
另外,S-35中型坦克还配有一套半自动灭火装置,设置2个热传感器和4个灭火器,当车内超过160°便会自动报警,提醒车组成员通过手动灭火开关进行处理。
悬挂装置采用平衡式悬挂,每4个负重轮为一组,共两组,最后的第9个负重轮是单独的。每侧有9个小直径负重轮和2个托带轮,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负重轮两侧有装甲护板,保养车辆时可用铰链向上掀起,车体和炮塔均为铸钢件。
加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方向盘驾驶方式和双流向传动系统,完全可以解释得通为什么有人说法国的索玛S35骑兵坦克是二战前期最强的中型坦克了。
这一点在此刻对面的德军装甲兵面前完全看的出来,要不是还观察到对方这种坦克的整体作战效率偏低和数量不多,德军指挥部估计都要下令暂时撤退以避开锋芒,等待空军支援了。
而在德军正在紧锣密鼓的分析对手的时候,法军一方的坦克车组们却根本没那么轻松了,没有像德军那样大规模装备车载无线电,导致此时每个法国坦克车组相互之间基本就是各自作战,加上法国坦克的特点就是“累死车长”,单人炮塔内的法军车长大多数人根本无瑕顾及到战场局势分析,更别提组织战斗队形和攻击方向了,只能选择各打各的,效率既较低又较差。
可尽管如此,处于守势的法军依旧展现出了值得称赞的英勇,根本没有出现被德军轻松打垮的迹象,反而有一种双方你来我往逐渐变成了僵持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