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曹化淳开京城城门迎闯军”的问题(3/4)
最后是《甲申传信录》,编撰者是钱士馨,因为他晚年在北京,亲眼目睹李自成进京,所以记载的都是他本人亲见的,抑或是作者听相关事件的亲历者讲述的史实。
那么问题来了。
我想问一问读者大大们,他曹化淳一个前朝的太监到底有多大的能量,
能让顺治进士谷应泰、江左遗民谈迁、教书先生计六奇,和闯军进城亲历者钱士馨,
分别在顺治十五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九年和顺治十年不约而同地一起污蔑他呢?
而且谷应泰的那本《明史纪事本末》后来是被编进《四库全书》的。
倘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当真像表面上一面为曹化淳一而再、再而三地平反,一面屡次给曹家后人皇恩殊荣。
那为甚么在“wén • zì • yù”最厉害的康雍乾三朝,都没有一位皇帝下令销毁明末清初史料中关于曹化淳开门迎闯军的“不实之词”呢?
再说回《武清县志》,我认为乾隆七年编撰的这本县志如此美化曹化淳是有原因的。
一是因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有的宗族制度,会让一些地方在文字记录上特别优待美化一些名人。
包括现在的一些网页地方志也会有这种现象,在写到自己家乡的名人的时候,即使这个名人在正史里面是一位名声不大好的奸臣,但是地方志依然会挑这个人好的一面写。
二是因为曹化淳虽然是个太监,但是他那个曹氏家族在清朝受到了康熙皇帝的优待。
比如曹化淳的次兄,曹化雨的后人曹传,就与康熙皇帝关系匪浅,甚至康熙出行到了武清地界时,也会与曹传见面。
曹传的儿子翰林院编修曹涵也受了康熙皇帝的重用,后来雍正元年还当上了《大清一统志》的纂修官。
而且康熙皇帝还曾经亲笔题匾赠予曹家,被曹家奉若传家之宝,悬挂在了曹家祖坟前院的大门口,以此来彰显曹家的圣宠。
由于那块匾额是康熙皇帝所赐,其权威性在清朝无与伦比,许多官员途经武清县时,都要下马拜匾。
后来曹涵当上了清朝的官之后,还重新选址,在武清县东马圈镇附近占了一片约一千亩土地,作为曹家坟莹,当地称之为“曹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