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法兰西末日(5)(3/4)
就像英国的丘吉尔一样,法国的夏尔.戴高乐也对一战后德国的发展持以密切关注,并提出组建dú • lì的坦克装甲部队,以挽救“危在旦夕”的法国。
然而,坚持绥靖政策的法国政府不断地“纵容”德国;墨守成规的法国军方,试图凭借“马奇诺防线”抵御外来侵略。
戴高乐只得到处奔走,倡导自己的理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与1934年出版了一本关于倡导成立dú • lì坦克装甲部队的《建立职业军》,满怀信心的希望引起军方高层的关注。
然而,他想多了。
意外的是,这本书在德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尤其是在军界,这本书让戴高乐成为德军将领们眼中优秀的技术专家。
这么尴尬的局面,让戴高乐哭笑不得,但继而更加忧心忡忡。因为德军以《建立职业军》中的理论,已经开始组建规模宏大的装甲军团。
法国军方高层的“麻木不仁”,让他决定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逼其就范。他将书寄往新闻报刊部门,并经常邀请一些记者吃饭,向他们“推销”自己的理论。然而,遭到大多数人的无理拒绝,甚至是讽刺挖苦,受尽了侮辱。
而他俨然就像唐.吉坷德一样,无力的抗争着,但至死不渝。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几名记者对他的坦克理论很感兴趣,他们开始在报纸上宣传戴高乐的思想,支持建设坦克装甲部队。让人略感欣慰的是,一些将军、政要等有识之士,也加入到支持他的行列里,也发表文章声援戴高乐。
这对“马奇诺防线”的崇拜者来说,无疑是挑战。他们借助官方支持,在舆论媒体上进行针锋相对的“反攻”。有的指出坦克弱点,有的嘲笑戴高乐,甚至有人认为:德国喜欢侵略,拥有坦克师不奇怪;法国爱好和平,只需防御不需要坦克。
一时间,双方在报刊杂志上,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一场本来学术倡议,变成了相互指责的骂战,非但没有引起军方高层的关注,反而一些社会团体也加入到对戴高乐的抨击,说他想建立自己的军队,是个“投机者”、“好战分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