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老臣伏诛(2/2)
高颎一看上谏无效,只好悄悄跟底下人发牢骚说:“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北周天元皇帝就是因为喜欢这些淫词艳曲才亡国的,这才过去几天,怎么我们皇帝就要重蹈覆辙呢?把隋炀帝比喻成亡国之君周宣帝,这不是大逆不道吗?这样一来,隋炀帝对他更是恨之入骨。
再看贺若弼。贺若弼为什么让隋炀帝觉得不受尊重?因为他太骄傲了。说起贺若弼的骄傲,在历史上真是大名鼎鼎,任谁也受不了。
当年,贺若弼平陈有功,自以为应当出将入相,但是,隋文帝并不这么想。平陈之后,隋文帝提拔了杨素当宰相,让杨素和高颎搭班子,主持朝政,并没有提拔贺若弼,他就因此愤愤不平。到处跟人讲,高颎和杨素都是吃干饭的货,没有真本事。
这可把隋文帝气坏了,就当面质问他,高颎和杨素都是我任用的宰相,你却说他们无能,你是什么意思?
贺若弼才不怕隋文帝质问。他昂然说:“颎,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并知其为人,诚有此语。”高颎是我哥们,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我太了解他们啦,说他们是吃干饭的,这是我在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客观评价,一点错都没有。
高颎和杨素是隋朝最有本事的两个大臣,贺若弼居然这么评价,还不是骄傲自大吗?隋文帝算是一个好皇帝,对他这样的骄傲都觉得难以容忍,所以,晚年对他颇为冷落。
那么,贺若弼有没有因此反省,收敛一些?完全没有,在隋炀帝面前,他更骄傲了。再举一个例子。
隋炀帝还是太子的时候,问他:“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杨素、韩擒虎、史万岁这三个人,朝野都说他们是良将,你给我评价评价,他们谁优谁劣?这其实是把四大名将中除他以外的三大名将都拿了出来,请他评价。
贺若弼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虎)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杨素是个猛将,但是没有谋略;韩擒虎是个勇将,但是没有领导能力;史万岁擅长骑射,单兵作战还不错,但是当不了大将。总而言之,三个都不行。
杨广接着问他:“然则大将谁也?”他们三个都不是大将,那你说大将是谁?
“弼拜曰:‘唯殿下所择。’”贺若弼下拜施礼说,殿下,您看着办吧,您说谁就是谁了。明摆着,他觉得自己才是大将,真是目空一切。
他这样目空一切,隋炀帝当然不能接受。要知道,隋炀帝本人也是骄傲自大的人。在隋炀帝看来,如果说人间还有文武全才,那就是他本人,怎么可能是贺若弼?所以,隋炀帝上台以后,对贺若弼更加疏远。
如果贺若弼是个细致的人,这时候应该知道,皇帝不喜欢他瞎说,该学会闭嘴了。可是,贺若弼其实是个粗线条的人,毫无察觉,照样信口开河,这次议论隋炀帝北巡太过奢侈就是明证。他这么口无遮拦,如果换一个皇帝,也许还会觉得贺若弼就是这么一个性格,不用放在心上。但是,隋炀帝就不一样了。因为此前早有过节,他觉得贺若弼之所以这样肆无忌惮,就是没把他放在眼里,这样的人当然不能容忍。
再看宇文弼。宇文弼为什么让隋炀帝觉得不受尊重?说起来宇文弼最冤枉,因为他声望太好了。宇文弼这个人才兼文武,曾经给《尚书》和《孝经》做过注,在北周和隋朝都立过战功,而且,当地方官也很有成绩,这才被提拔到中央,担任礼部尚书。
按照《北史·宇文弼传》的说法,此人“历职显要,声望甚重,物议多见推许。”历任多种重要工作,每一样都做得特别好,所以声望极高,算是一个公认的有本事的人。
一个人这么有本事、有人气,隋炀帝本来就觉得不放心,现在,他居然公然批评隋炀帝,更让隋炀帝觉得他是倚仗自己的声望,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第三个原因,这三个人私议朝政,有结党嫌疑。
其实,当时对隋炀帝的政策议论纷纷的并不止这几个人。比如高颎说“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是跟谁在议论?他的听众是建筑专家何稠。另外,对于隋炀帝修长城,老臣苏威也曾经上谏反对。
那么,为什么何稠、苏威这两个人不被处死?因为这两个人和高颎他们情况不同。
何稠是什么人?何稠是工程建筑专家,隋文帝夫妇的陵寝都是他修的,隋炀帝到江南用的仪仗也是他设计的。这是典型的技术型官员,虽然也议论朝政,但是,隋炀帝认为威胁不大,可以不予追究。
苏威为什么没被处死?因为苏威提意见,是以上谏的形式提的。这叫作正大光明,走组织程序。虽然也不讨隋炀帝喜欢,被隋炀帝免了官,但是,毕竟还算是从轻发落。
高颎他们三个就不一样了。这三个人背景相似,都是前朝老臣,素有威望,再加上彼此情投意合,这不就是暗中结党,组织反对当朝皇帝的小集团吗?而大臣抱团结党,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皇帝最忌讳的事情。
就这样,因为新仇旧恨,三个功勋卓著的老臣都被清洗掉了,这可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大案。
三、诛杀后果
那么,应该怎样看待隋炀帝诛杀老臣这件事?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考虑。
第一,这件事虽然看似是因为议论朝政引起的,好像是隋炀帝拒绝纳谏的经典案例,但其实背景没有这么简单,而是有着鲜明的清除隋文帝时期元老重臣的意味。
这三个大臣都是隋文帝时期的老臣,他们之所以不满意隋炀帝的做法,往往是基于和隋文帝政治风格的对比。元老重臣的存在,本来就容易让年轻皇帝产生压抑感,更何况是隋炀帝这样一个权力意志特别强烈的皇帝!自然会觉得难以忍受。
这样看来,这次清洗不仅仅是拒绝劝谏的问题,它还存在着清除文帝政治势力,给自身统治开道的因素。它意味着朝廷的洗牌。
第二,这次诛杀老臣,也意味着对关陇贵族集团的一次重大打击。
关陇贵族集团形成于西魏、北周时期,在隋文帝时期继续占统治地位。这个集团的成员普遍文武兼备,出将入相。另外,他们身份高贵,对皇权也有很大制约。杨素以及高颎等人其实就属于这个集团。现在,这几个关陇贵族集团中最有实力的老臣相继被清除,这一方面意味着隋炀帝的权力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也给出身于其他地区的官员地位上升开辟了道路。
第三,这次事件对隋炀帝的政治统治产生了四个非常不利的影响。
第一个影响,它一下子让隋朝损失了好几位优秀的政治家。这几位老臣全都出将入相,算是当时最有经验的政治家。特别是老臣高颎,无疑是隋朝最有能力的大臣。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海内富庶,颎之力也。”高颎有文韬武略,办理政务很在行,在朝做官将近二十年,大官小官都很推崇他。隋朝的富足,与他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
这样的人,对于把握政治方向,稳定政治局面都有重大价值。隋炀帝的统治一直比较冒进,本来需要能够制衡他的人。谁能制衡他呢?元老重臣应该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现在把元老重臣都处死,能够制衡隋炀帝的力量也就缺失了,朝廷的纠错机制更加薄弱,这对朝政当然会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个影响,它也不利于隋炀帝政治形象的塑造。这几个老臣对隋朝都忠心耿耿,而且很有政治节操和社会声望。杀掉这样的老臣,本来就容易引人反感。特别是老臣因言获罪,尤其会引起人们的同情。按照史书记载,高颎死的时候,“天下莫不伤之”。天下人都替高颎伤心,那也就意味着,天下人都不认可隋炀帝的做法。这样失人心,犯众怒,对一个皇帝而言自然相当不利。
第三个影响,它让隋朝的政治风气变坏了。什么风气呢?就是至关重要的进谏与纳谏的风气。在皇帝和大臣的关系上,皇帝是指挥棒。皇帝能够宽仁纳谏,大臣才能勇于进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后来的唐太宗和魏徵。相反,如果皇帝拒绝纳谏,多数臣子就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明哲保身,甚至见风使舵。现在,几位元老重臣因言获罪,一下子就给朝臣发出了一个不良信号:皇帝不喜欢听不同意见,以后,能不开口的地方最好就别开口了。这样一来,朝廷里一言堂的情况就更加明显,这当然不利于政治统治。
第四个影响,这次事件也暴露出隋炀帝性格的重大缺陷。那就是刚愎自用,害怕别人胜过自己。这些老臣之所以不为隋炀帝所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有实力、有威望。隋炀帝因为自视过高,最恨的就是别人的实力和威望,必欲除之而后快。然而,好皇帝的标准并非样样都高明,而是能够把大臣的才华发挥到极致,就像当年汉高祖承认自己不行,但是大胆起用张良为师、萧何为相、韩信为将那样。一个皇帝如果害怕大臣有能力,只喜欢不如自己、顺从自己的大臣,怎么可能开创良好的政治局面呢?
这样看来,因为诛杀老臣,隋炀帝在政治上又失了一招。表面看来,他除掉了文帝时代的老臣,树立了自身权威,统治更加稳固,但其实,这件事造成的不利影响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那么,他会努力挽回局面,还是会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