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游幸江都(2/2)
后来,他离开扬州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多岁的成年人了,是十年的扬州总管生涯让他积累了雄厚的政治资本,帮助他最终夺嫡成功,成为太子。
此刻,他再到扬州,已经是龙飞九五、富有四海的大隋天子,抚今追昔,真是感慨万千,这扬州也算是隋炀帝的福地。
当年,项羽当了西楚霸王之后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富贵以后如果不回到老家,就像穿着好衣服走夜路,谁会知道呢?
隋炀帝跟西楚霸王一样,也是一个爱炫耀的人,所以,他这次下扬州,颇有点衣锦还乡的意思。既然衣锦还乡,总得给当地一些好处才是。
一到扬州,隋炀帝马上给了扬州三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用来讨好当地的老百姓。大业元年(605)十月,隋炀帝刚到扬州,马上下令:“赦江淮已南。扬州给复五年,旧总管内给复三年。”所谓“给复”,就是免除租赋的意思。隋炀帝金口玉言,扬州城五年之内都不用上交租赋,扬州总管府辖区内的老百姓也有三年不用缴纳赋税。另外,所有江淮以南的犯人,都免除羁押之苦,释放回家。这样丰厚的恩典,当然赢得万民称颂。
第二个好处,用来讨好原来的陈朝皇室。大业二年(606)年初,隋炀帝宣布了一件大喜事,纳陈后主陈叔宝的第六个女儿陈婤为贵人。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也不算什么呀。当年,陈朝刚刚灭亡,隋文帝就纳陈叔宝的妹妹为宣华夫人了。没错,隋文帝确实娶了宣华夫人,而且还非常宠爱她,但是,这基本上是一种个人行为,宣华夫人得宠,其他的陈朝皇室子弟照样流离失所。最简单的例子,破镜重圆故事中的乐昌公主当时不就被掠到杨素家里当小妾了吗?现在,隋炀帝纳陈婤当贵人可不一样了,他还有配套措施。
隋炀帝下诏:当年平陈时被流放到各地的陈朝皇室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陈朝的宗室子弟不用在边疆受苦了,都回到京师来吧,根据才能在隋朝继续当官。这样一来,本来已经被打翻在地,而且被踏上一只脚的陈朝旧贵族可算翻了身了。
根据学者统计,大业年间,陈朝宗室当县令的有二十一人,当郡守的有七人,在中央当到九卿级别,也就是位居三品大员的也多达五人。
隋炀帝这么做有什么意义?这是在拉拢原来南方的政治上层。陈朝虽然已经灭亡了,但是,陈朝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并没有消失。他们的政治态度,对于整个南方地区仍然有莫大的影响力。现在,隋炀帝让他们男做官,女做妃,保证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对隋朝的态度也就随之转变了,由原来的心怀不满、暗中对抗变为感恩戴德、通力合作,这正是隋炀帝想要达到的目的。
第三个好处,用来讨好佛教界。开皇十年(590),南方皆反的时候,当时还是晋王的杨广就通过拜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为师,赢得了南方人民的好感。现在,智者大师已经圆寂,但是,隋炀帝和江南佛教界的缘分可并没有断掉。
根据佛教典籍《国清百录》记载,就在大业元年(605)十一月,隋炀帝将智者大师的弟子,也是天台山僧人的智璪请进了江都宫。别看隋炀帝在外面是威风八面的皇帝,但是,面对智璪大师,他却口称弟子,毕恭毕敬。而且,对天台山寺的情况也是百般存问,关怀备至。
这番善意令天台山的僧人感动不已。正好,隋炀帝做晋王时捐资兴建的天台山新寺院落成,得起个名字。天台山的僧人就趁势启奏隋炀帝说:“昔陈世有定光禅师,德行难测,迁神已后,智者梦见其灵云:‘今欲造寺,未是其时。若三国为一家,有大力势人当为禅师起寺,寺若成国即清,必呼为国清寺。’”意思是说,在陈朝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大和尚,很是神通,名叫定光禅师。定光禅师虽然早就圆寂了,但是他曾经托梦给智者大师,说:你别随便建寺,你是建不起来的。得到三国归为一统的时候才能建,到那时,必然有一个大有势力的人帮你建。而且这寺一旦建成,国家就会进入河清海晏的局面,所以,到时候你们就管这座寺叫国清寺吧。
天台山僧人讲的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很可能不是。但是,他们既然这样说,就表明他们已经完全认可了隋朝一统天下的地位,而且愿意鼎力支持,这也正是隋炀帝要达到的目的。
隋炀帝听罢这个故事,当然大喜过望,马上亲笔题写“国清寺”三个大字,赐给国清寺。如今,隋炀帝题写的这三个字已经没有了,但是,国清寺历经修缮,还屹立在天台山里,既是中国天台宗的祖庭,也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
就这样,隋炀帝用经济手段笼络了南方百姓,又用政治手段笼络了南方贵族,还用文化手段笼络了南方宗教界,一下子,南方到处都是拥护隋炀帝的声音。再加上隋炀帝几千艘船,二十万人下扬州这一壮举带来的震撼效果,大隋的形象在江南一下子就树立起来,江南的不稳定因素马上消除了不少。安抚江南成功,隋炀帝真是心花怒放。首战告捷,还得再接再厉,隋炀帝紧接着又办了一件漂亮的大事。
三、炫耀文物
大业二年(606)二月,隋炀帝下诏,让吏部尚书牛弘等议定舆服、仪卫制度。同时,任命开府仪同三司何稠为太府少卿,让他具体负责修造器物,造好之后赶紧送到江都来。
所谓舆服,就是车舆、冠服与各种仪仗。在中国古代,皇帝坐什么车、穿什么衣服、用什么仪仗,那都不是随便根据喜好来的,而是必须体现礼仪、体现文化、体现等级制度。但是,在隋朝之前,中国经历过很漫长的乱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原来的制度很多都丢了。现在隋炀帝下扬州,深感自己穿的衣服、坐的车子、用的仪仗都有胡人气息,不能体现礼乐文明。
要知道,南方一向以中原文化正统自居,现在,隋炀帝这么一身行头来到南方,这不是让人瞧不起吗?所以,隋炀帝才发布这么一个诏令,让牛弘和何稠商议舆服仪卫制度,并且,赶紧打造一套像样的东西,送到江都来。
牛弘是何许人?那是关陇集团中难得的读书人,当年劝文帝花钱在民间收集图书的就是他。另外,牛弘也是隋朝著名的礼学家,曾经修撰过《五礼》。隋炀帝让他主持制定舆服制度,真是知人善任。
何稠又是何许人?此人之前也提过,隋文帝临死前,搂着当时还是太子的隋炀帝的脖子跟他说,修陵墓的事务必交给何稠办。何稠是隋朝的一个著名的工程技术专家。此人祖上是西域昭武九姓之何国人,古代西域胡人素来以心灵手巧著称,何稠在这一点上深得先辈真传。
举个例子。我们看《红楼梦》,都知道“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故事,贾母给了宝玉一件俄罗斯过来的雀金裘,宝玉不小心烧了个洞,让谁补都补不好。最后,还是大观园里最巧的丫头晴雯带病给他补好了,但是,也只能做到大体相似,如果仔细看还是会看出破绽的。
何稠的本事可比晴雯大多了。据《隋书·何稠传》中记载,隋朝的时候,波斯曾经进献过一件金绵锦袍,织法复杂,花纹艳丽,谁也仿制不了。隋炀帝把它交给何稠,何稠做好之后呈上,炀帝拿来一看,竟然比原件还好。山寨版超越正版,这得多大的本事才能做到!更妙的是,何稠不仅心灵手巧,本人还是在江陵长大的,江陵的萧梁王朝灭亡之后才进入隋朝为官,因此也算是半个南方人,熟悉南方所保存的中原器物。让这样一个人来负责修造器物,当然更是不二人选。
那么,牛弘和何稠到底把这个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完成得非常漂亮。
举一个例子。何稠发现,按照旧制,天子乘的五辂车都只有一个车厢。这意味着皇帝和警卫都在同一个空间里,这不是贵贱无别了吗?怎么改造呢?何稠把五辂的车厢用栏杆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警卫站立的地方,另一部分则架起须弥座,其实就是抬升高度,让皇帝坐在那里,这样一来,就突出了皇帝的威严。要知道,隋朝正是君主集权强化的时代,隋炀帝到江都来,也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何稠这么细心,隋炀帝当然满意。
就这样,在牛弘和何稠的通力合作之下,很快,皇帝和皇后的礼服、车辇,百官在各种场合穿的官服,还有三万六千人的皇帝仪仗队的行头、器物就全部做好了。而且,每一样都既符合礼制传统,又符合现实需要,还体现华丽的皇家风范,真是让隋炀帝大喜过望。既然做好了,当然得赶快亮相。每次隋炀帝出去巡游,光是仪仗队就绵延二十多里长。而且因为是新做的,所以特别光鲜亮丽,让扬州的老百姓看了个目瞪口呆。
要知道,在此之前,扬州也好,乃至整个南方也好,对北方人的印象就是一群粗鲁的草莽英雄,就算是把南方征服了,那也只是武力征服,难服人心。现在可不一样了,隋炀帝这次到南方来,炫耀的已经不再是武力,而是最能体现礼乐文明的仪卫制度,这样一来,南方人还敢再小视这个政权吗?当然不敢了。事实上,说不敢还不够,应该说,更多的是心服口服了。
四、巡游评价
细究隋炀帝到达江都之后所做的两件大事就能明白,隋炀帝巡游江都,绝不仅仅是游山玩水,而是有着宣扬国威、巩固统一、促进交流的重大意义。通过一次巡游,不显山、不露水地解决了这么多问题,既震慑了南方,又恩养了人心,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事实上,隋炀帝巡游江都,和他之前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一样,都是找准了时代脉搏,也把握好了历史发展方向的大举措,让隋炀帝的政治眼光和政治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与此同时,隋炀帝的弱点在这次巡游过程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除了前面屡次强调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之外,还有一点同样非常致命,那就是讲究排场,铺张浪费。
举一个例子。隋炀帝让何稠给他制作仪仗,基本精神就是越华丽越好,领受了命令,何稠当然要竭尽所能。古代皇帝的仪仗需要大量的羽毛,何稠就以皇帝的名义传令州县,让各地都进献羽毛。这样一来,那些长着华丽羽毛的鸟可倒霉了,到处都是捕猎者,它们无处躲藏。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个心酸的故事。乌程(今浙江湖州)有一棵大树,树高百尺,一点枝杈都没有,就在树顶上有一个仙鹤搭的巢。这只仙鹤每天飞来飞去捉虫子喂小仙鹤,被人看到了,就要拔它的羽毛来应差。可是,仙鹤躲在树上不下来,人也爬不上去,怎么办呢?有人出主意说,干脆把树锯断算了。捉鸟的人一听觉得有道理,就纷纷找锯子,要砍树。仙鹤一看,怕树倒了伤到自己的孩子,没办法,只好用嘴把自己美丽的羽毛拔下来,扔到地上。当地人一看,这可太新鲜了,赶紧上报隋炀帝说:“天子造羽仪,鸟兽自献羽毛。”让隋炀帝又狠狠地得意了一把。
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很有可能不是。但是,它反映出的人们的不满是真的。事实上,就因为这次造仪仗,隋炀帝又动用了男丁十万多人,所花的金钱更是以巨亿计。这些花费里,固然有些是必要的,但肯定不都是必要的。更何况,自从隋炀帝上台以来,这样的大工程、大活动一件接着一件,就没有停下来过,这让老百姓怎么承受得了!中国有个成语叫“过犹不及”,凡事都有一个尺度,超过了这个尺度,好事就可能会变成坏事,雄才大略也可能会变成残暴不仁。
现在,隋炀帝的所作所为,已经超过了老百姓能够承受的尺度,那么,他会反思吗?他的下一步,又会剑指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