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第 29 章(1/2)
雷忠力家在村里也是家大业大的了,儿孙也不少,是顶大的一大户。就算有人背地里看不上雷忠力的做派,但是表面上也都是能过得去的。更何况人家家里出了个秀才,这秀才老爷成亲完了就要去京城读书,眼瞅着是奔着当官儿去的。
也是因为这样,更没人敢嘀咕什么的。这万一被人结仇,等秀才老爷当了官回来,他们还不得被砍头啊?
所以不管雷忠力这老头子怎么作,他们顶多背地里嘲笑两声,顺便可怜一下在这老爷子压迫下不得不入赘了的雷松海。按说谁家儿子多那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但是雷老爷子愣是把自己儿子孙子一家子全撵了出去,就因为八字不合怕方克,这不得不说只有有钱人家才玩的起,穷苦人家还指望儿子出去扛活儿赚些银子花销呢。
叶老爷子听到传话也没再搭理,但是雷松海有些坐立不安,哪怕被叶老爷子和柴氏安慰了几次都不管用。他毕竟在雷忠力的淫威下过了这么多年,这种畏惧早就深刻的埋在骨子里了。
其实他大姐也是怕雷老爷子的,可是人家离得远啊,平时又不回来,雷老爷子再怎么发威也发不到辽东去。但是他不一样,活了半辈子了被撵出家门,入赘叶家,离的也不远。如果对方愿意,简直能算得上抬脚就到了。
叶氏倒是没有他发愁,这里有她爹娘,有她兄弟们给她撑腰呢。于是道:“怕个啥啊,你看你熊的。你爹还不成还能为了这个添礼,带人打上咱们村?说来说去也是他不讲理呢,还添礼,当年大郎二郎成亲,你爹就念叨着什么添礼不添礼的,愣是让我撸了嫁妆镯子给添进去了。你且等着,看咱家荣哥儿成亲他们随啥吧。”
“委屈你了,”雷松海一想到当年叶氏嫁给他的时候头上耳朵上手上都戴着东西,结果回来都光了。东西去哪里了?不就是给自己亲爹和亲兄弟踅摸过去了吗?首饰,皮毛,带来的那些大半都进了他们腰包。自家孩子生了病还得跑去求爷爷告奶奶,拿十几个铜板都能被挤兑。
他简直不知道,之前那些年自己和媳妇儿是怎么抗过来的。
叶氏笑嘻嘻道:“还好,我倒是没想到咱们还能过上好日子。就是怕你心里委屈啥的,我爹我娘啥事儿都不敢跟你说,那毕竟是你亲爹。”
雷松海无奈的摆摆手,道:“亲爹还没外人心疼我,我这个儿子跟捡来的一样。”
“谁是外人?”叶氏上手就扭住了雷松海的耳朵,“这屋里哪个是外人了?”
雷松海哭笑不得道:“没说你们,我是说我小时候被撵下过饭桌,饿得不行,邻居婶子还知道给我半个红薯吃呢,哎……”
就这么担惊受怕的,转眼就出了正月。
二月二龙抬头,是个大好的日子,宜嫁娶,开市。除了那些过年就在本地的店铺,凡是过年回家的店铺大多都会选在这个日子开张,门口挑上一串鞭炮,噼里啪啦热闹又吉利。
这边的添礼风俗虽然说是添在彩礼中的,但是是在迎接新娘子进门之后亲戚们过来给添东西,好东西都是这时候才给出来,主要是给新娘子娘家人那边看一下,证明这一家子亲戚和睦又富足。
以前叶氏随了银镯子,绝对能算得上头一份的。只是这一份添礼是提前给到了雷老爷子手中,由孔氏的手添进彩礼里面。外面人都说是孔氏大方,却不知道那东西其实来自于雷松海媳妇的嫁妆。叶氏毕竟性子比较柔和懦弱,哪怕知道自己被坑了都不敢吱声,大郎成亲就这样,二郎成亲她仍旧一声不吭的把另一个镯子递了出去。
唯一一次抗争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却以失败告终,最后一家子都被赶出了雷家。可是又因祸得福,现在过得可比之前舒服多了。
三郎成亲娶的是县里举人老爷的孙女,租赁了大马和马车,一大早噼里啪啦的从县里把新媳妇儿接到了村里。接亲的马车后面跟着两辆骡车,骡车上满是系着红绸的箱笼。
这些东西在县城里是有人帮忙抬着的,一共二十六抬,专门跟主街上绕了一圈,让周围的人都看看。这二十六抬里面其中十二抬是雷家给的彩礼,不过说是十二抬也并不是装的扎扎实实的。彩礼里包括两只大鹅,原本是大雁,只是这个时候没地方找大雁,都是用大鹅代替。这两只大鹅就算是一抬了。
两抬是新衣服,五抬的新被褥,两抬各种皮子,两抬布匹。看着多,其实值钱的还真没多少。举人老爷也不图人家这小秀才的家产,他看中的是雷鹤君未来的官途,所以彩礼差不多就得了。不过新媳妇这边给出来的嫁妆却实打实的不少。两抬新的银头面,一抬放着两片瓦片的筐子,一抬放着十包土的筐子。
瓦片代表镇上的房子或者店铺,一包泥土代表一亩地,十包就是十亩地。还有两抬的书本,两抬的笔墨纸砚,剩下的几抬都是新打的家具花瓶之类,看上去也十分值钱。
这些嫁妆出了县城就装车,一路跑到村口再重新招人抬进去。一般村里年轻小伙子喜欢干这种事,抬一圈要么给几个铜板,要么能拿几个鸡蛋什么的,是一件划算又沾光的喜事。
村里人哪里见过这么大的阵仗,这可是二十六抬的嫁妆啊!平时村里嫁娶能有个驴车骡车就不错了,陪送的东西都堆在车上,不过就是些铺盖。心疼闺女的会打个新炕柜,或者直接给银子压腰。否则能有几件新衣服就算不错的嫁妆了。
新娘子没坐轿子,接亲的马车打扮成了车轿,骑在高头大马上的雷鹤君由人扶着下了马,挺着胸脯走到车轿边上,用力踢了一脚轿门。等新娘子从车里探出脚踩在外面的凳梯上,围观的人群顿时爆发出一阵叫嚷。
“是小脚,是小脚的!!”
有钱人家的女儿才会从小裹小脚,村里女人不兴这个,因为裹了小脚走不稳,没办法下地干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