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兵不血刃的阳谋(2/2)
杜石无论如何想不到,陆挽胆子这么大,还敢触碰此类事情。陆挽是发配充军的军汉,再犯这罪,等着他的恐怕就是凌迟了。所以,才有陆挽疯了之言
陆挽道:“不是我做。兵宪以为我大明的万里边塞上现在有没有人在做这些事情?兵宪再猜一猜,庄浪双线三百里边墙下现在有没有人在做这些事情?兵宪要不要接开这层布幔?”
“这……”
杜石两任边职,这种事情他是知道的。他还知道边镇大小官吏,还有各镇守军可能都有参与,大家也可能都拿了好处。这层布幔没办法揭,一揭你就变成了孤家寡人。没人帮你,你就聋了瞎了。就算不刺杀你,不撵走你,你也会变成兵备使衙门里的一具泥胎木塑而已。
上任兵备使仇士谷闹出事情,本人连兵备道大门都不敢出,每天只能以啃馒头为生,还谈什么执政?
要解决这种事情,只能慢慢分化瓦解。需要对整个防区情况非常熟悉,知道哪些人可以拉拢,哪些人可以威吓,那些人需要收买,而且这个过程中,情况可能还是在不停变化的,你也要随机应变做出调整。有一步走错了,后果可能都不堪设想。
“兵宪,正是因为这些事都是私下里的违法勾当,所以利益都被少数操纵者和操作者侵吞。再这个过程中,我大明其实是受损的。首先,大明一文商税没收到;其次,商人们提心吊胆,还得多交好处费;再次,如此私下贸易,价格也不公道,外境之民只会认为我大明贪得无厌,徒增对我大明仇恨之心。”
“那你准备怎么办?”
“划一城,开民间小市,允许公道交易。”
“朝廷那边如何应对?”
“兵宪应有密奏之权,可以和陛下商量,许陛下设税使抽税。这国是陛下的,只要陛下同意了,无论如何算不得谋叛,是不是?”
“这么做可能会抢了很多人生意,也会得罪很多人,毛伯爷可能就是其中之一,你不怕?”
“他们小敲小打,吸引的都是附近贫困的蒙古人,一年能赚几个钱?公开设市,只会令大家收益更大!毛伯爷那边是不会反对的。”
“你这是想把生意做大啊。那你考虑过生意做大后,蒙古人会不会因此获得更大的利益?自蒙古人被驱逐回塞北后,这两百年来,南侵几乎一年未断过。蒙人之所以势微,就是因为塞北可放牧的地方变少了,能养活的人口也变少了。如给他们提供大量物资,就能养活更多的蒙古人。”
“我正是考虑了蒙古人才决定这么做!”
“何解?”
“兵宪以为南人好斗还是北人好斗?”
“北人。”
“为何?”
“南方气候温和,适宜生存,人活得容易,需要争抢就少;北方苦寒,缺衣少食,若没股刚毅性子,活下来不容易。”
“兵宪高见!蒙人生长于塞北,日夕所见皆禽兽之道,他们崇拜狼,崇尚弱肉强食也不过是环境使然尔。若令其学会农耕纺织,生活逐渐优裕,反倒是在减少他们南侵。
这点其实有实例可证明。顺义王封贡之前,五万人以上入侵,几乎隔几年就会有一次。边疆将士几乎年年打,月月打。
顺义王封贡之后,五万人以上入侵几乎没有了。九边一度数年不见干戈。当然,后来小纷争渐多,也多是因为贸易不公的原因。
前任顺义王去世后,因为王位之争,两边停市。你看这六年蒙古入侵又开始频繁起来。这不都是很好的证明么?”
杜石还是担忧道:“若开贸易,我们和蒙人互市,盐茶倒无所谓,粮食和铁器你卖不卖?”
陆挽:“那肯定要限额。”
杜石:“怎么限?”
陆挽:“入市之人分发民、商两证。民证按一户所需限额,商证按一族所需限额。若有违,缔消其证,终生不得入世。”
杜石:“变相齐民编户?还有这层含义?”
陆挽:“日久则为我华夏之民矣。”
杜石:“还有一事,我华夏之货多,蒙人能贩卖的只有马牛羊等牲畜,我们恐怕并不需要这么多牲畜。”牛马多了其实有时也是负担,一匹牛马一天吃的粮草可比人要多得多。
陆挽:“我已托两位会长去南方找纺机师傅,棉花可以纺成制衣的布料,羊毛应该也可以。衣食住行,衣在第一位,其需求大到无法想象。羊毛保暖效果应该不会比棉花差多少,或许更优之。
除了两广,南方冬天也是很冷的。让我大明子民冬天能多一份选择,或许棉价也会因此降低,也能给百姓们多一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