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越粘越紧(1/3)
陆挽接过度牒一看,度牒上受度日期、师承关系,写得明明白白,吏部的大印和堪合俱全。看样子不像假的。本来度牒上应该还有父兄性命和籍贯,但这份度牒上注明了海晦是孤儿。
有些百姓因为家里贫困,孩子养不活了,又不忍把孩子卖给别人为奴,就把孩子偷偷送到寺庙门前。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
度牒一式两份,右牒给僧人作为身份证明,左牒存于州府以供验证核实。两牒内容、堪合如果对不上那就是伪造的。少林寺在登封县辖内,属河南府,想要验证这和尚身份也得等到洛阳城。
大明朝对佛道等宗教的态度是不提倡、不禁止、严约束。对于出家人游方本来是禁止的。太祖有禁令非有敕命,僧道不许奔走于外;宣德八年重申,天下关津,遇削发之人,皆捕送原籍治罪。
只是到了后来吏治荒废,再加上民间信徒众多,为了不扰民,官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陆挽把度牒还给海晦,再追问道:“释兄因何远游?”
海晦道:“小僧修行遇到了知障,家师建议小僧游历四方。”
陆挽道:“少林属曹洞宗,教义是否是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万物虚幻,不假外求?既然如何,释兄何必远游?”
海晦道:“小僧纵使遍读经书,于静默禅坐时,却照不出佛心。正是因为如此,才陷入知障。施主之言,佛法精深,不知可为小僧释疑?”
陆挽哪里算的上是佛法精深,只不过卫夫子学究天人,已经把很多东西综合概括后,把核心性的东西告诉了陆挽。陆挽和海晦聊天的目的只不过就是想看看这个和尚和白莲教有没有关系。
陆挽很老实说道:“释兄误会了,我没钻研过佛法,没资格指点释兄。”
海晦道:“施主何必骗出家人呢?施主一言一行皆合乎佛法。就拿昨天的事来说,小僧曾认为自杀是罪,但施主却说人有选择死的权力。
小僧遍忆佛经,才记起阿含经曾有云尊者跋迦梨为疾病困苦,思惟解脱。跋迦梨向世尊请求自杀,佛问清后并没有阻止。佛告跋迦梨,若于彼身无可贪、可欲者,是则善终,后世亦善。
昨天那位女施主若是真的想清楚了,于此世无可贪无可欲,那她自可寻求解脱。陆施主的行为正合佛意,还要骗小僧不通佛理么?”
我xx你个xx,还可以这么解释么?这和尚居然能硬把陆挽的行为套入佛经,这该如何辩解?
海晦又云:“还有昨晚施主说的非攻和己所不欲,正是佛家的慈悲心。施主可为小僧深入讲解么?”
陆挽知道佛教的本质,也完全有能力给和尚讲清楚这些事,但是他天性不好玄谈,更何况是跟一个身怀疑点的和尚讲这些事情。
每个人信什么,多数是因为自己已经先倾向于什么。正如这个和尚,陆挽说的道理和佛教并非一个体系,和尚却总是希望用佛法佛心来解释。
实在没办法了,陆挽只好忽悠和尚道:“不立文字,不着言语,以心悟道,这也是禅宗法门吧?释兄应该自己去感悟,而不是问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