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高静思(2/2)
陆挽道:“据小子所知,陛下虽居深宫,却并非不理朝政。例如,去年二月,蒙古入侵河套,关于战事的奏章陛下批复的都很及时。三月,工科给事中言漕运三难,陛下当即准奏遣人巡视。四月,兵部尚书言西南夷人安抚问题,陛下也当即准了。六月,漕运总督言蝗旱灾伤,陛下也命户部赈灾。。。高公虽然致仕在家,不会不读邸报吧?”
高静思张了张嘴,陆挽说的都是事实,怎么反驳?
陆挽再说道:“高公说皇上为了私欲横征暴敛,去年四月怡神殿大火被毁,至今没有动工重修。内库去年是攒了点银子,这些钱是矿监税使收上来的,可是万岁并没拿它去修宫殿,而是去冬今春全拿去救济灾民了。高公,这算私欲么?
至于缺官不补是事实,什么原因小子只是个乡野之人,不知其中原因,不敢妄言。
但,高公说陛下堵塞言路,恐怕不是事实吧。工科给事中王子纯上奏说民何负于君?而鱼肉蚕食至于此极耶!户科给事中田大真上奏说陛下驱率虎狼,飞而食人,使天下之人,剥肤而吸髓,重足而累息,以致天灾地坼,山崩穿竭。
自古以来臣子上奏章骂皇上还能骂出花样的也就数本朝了。可皇上并没责罚他们。那是因为他们是言官,上书谏言是他们份内的职责。
倒是大理寺评事陆于仁上酒色财气赋,讥讽陛下贪财好色,是无德之君,被罢免了。大理寺评事是何职责?朝廷规制中,大理寺合奏启中,有哪条允许一个评书不言政事,不谈事实,单凭臆测讥讽陛下的?这是他应该做的事么?”
陆挽把高静思提出的第四点放到最后反驳,是因为当年高静思干了一件和陆评事一样的蠢事。
当年高静思和督察院袁御史一起上书规谏皇上。事后,高静思被贬,袁御史屁事没有。究其原因是他当年的官职是行人司行人。御史、给事中都是言官,本职工作就是针对朝政给出谏言,哪怕说的过火了,当今圣上也是能忍就忍了。
大明朝的官员各有司职,每个官员可以上奏的内容在礼部的规章中有明确规定。其实,各官员把本职工作做好就可以了,天子就算真的有过失还有督察院和六科一百多位言官。你不能看皇上好欺负,自己就想上去喷几口吐沫星子。那万岁爷也哪忍得了?不弄死你那都算仁慈的了。
也就是当今万岁脾气好,换了世宗皇帝廷杖早就下去了。高老先生当初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干了这件不厚道的事情,皇上的处理还算蛮厚道的,只是贬到广东而已。在这件事情上,高静思心里还是有数的。
高静思也算是个方正的君子,强言狡辩的事情他还干不出来。他被陆挽驳得哑口无言面红耳赤,却也没有发火。
陆挽说这些并非是想和高静思争个是非对错,他只是想借此堵住高静思的嘴,省得他用各种说辞来讨苏幕宾。自己已经知道了很多吴党辛密,苏幕宾要是交还给吴党,那自己甚至是老师绝对会死无葬身之地。
陆挽的目的达到了,高静思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劝说陆挽了。陆挽站起来行礼道:“高先生要是没其他事,小子先告退了。”
高静思尴尬地还了个礼,把陆挽送出府去。
陆挽回到驿站后,众人见到他安然归来也就放下心来各自回房休息了。通常情况是两个解军一间屋,吴三和吴十二一间屋,张神医独自一间屋,陆挽和林时雨一间屋。
回屋后,林时雨问道:“高静思没有为难你吧?”
陆挽道:“没有,高先生是个方正君子,并没责难。吴党想讨回苏幕宾,借他之口而已。”
林时雨道:“看来公子对高静思观感不错。可当朝这些官员好像没几个干正事的,成天结党营私,至江山百姓与无顾。张与哲为了替吴党敛财干的那些事,杀几次头也不为过。公子你说朝廷的官员为什么变成这样。”
陆挽道:“林叔,你也是做过官的人,你说我朝古今以来,文人们的理想是什么?”
林时雨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陆挽道:“那如果天下承平,百姓安居乐业呢?”
林时雨道:“立言、立德、立行。”
陆挽道:“林叔是个追求精神修养之人。那我们先说林叔你这类人,不管是国乱时治国平天下,还是太平时立言立行,要实现你的理想是不是要先掌握权力?”
林时雨辩驳道:“立言立德未必要先有权力。”
陆挽道:“真的如此么?利玛窦郭居静等先生带了万卷书籍来我华夏,里面有多少真理和智慧,可千万士人有几人愿意去研究?顾叔时、高静思建立书院以来立论皆是陈腔滥调,于国于民并无多少益处,却令天下仕人景从,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