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美妙的波(3/4)
米尔斯主编好奇问道:“是电子流理论又有什么突破了,还是电子流电池升级成电子流反应堆了?”
“不不不,是光学,杜恪发现了一种神奇的波,他把它叫做杜恪波。”
“唔,以自己名字来命名吗,果然,符合年轻人的个性。”
论文并不长,不算图片和方程,纯字数也就三千左右,但是里面的图片很多,方程也列了很长推导公式。米尔斯主编本身就是光学的大牛,看起来并不吃力。
看完之后,他和编辑一样的惊叹:“太美了,这个波,这个方程,我不知道它有什么意义,但我知道它已经征服了我。托勒,立刻安排审稿人,一周之内就要给出答复……算我一个,我这里直接通过。这样的论文,能在我们Nature首发,是我们的荣幸。”
感慨之后,他又看向论文的署名。
通讯作者、第一作者,都是“DuKe”,没有第二作者、第三作者,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杜恪dú • lì完成,其他研究人员贡献不足,压根没资格署名:“天才啊天才,凝聚态、光学,还有什么是杜恪搞不定的?”
其实杜恪也想提携提携“后辈”,奈何电子流实验室的光学实验课题组,任务都十分细微,不断分解又分解的小实验,一个一个数据堆叠。
这样的参与程度,实事求是说,的确不够资格署名。
而科研就该实事求是。
做了多少贡献,得到多少回报。
几乎在投去论文的第三天,Nature的编辑就已经回函,确定将他的论文送去同行审议,并告诉杜恪,将在一周内给出是否采纳的意见。能有这样的高效服务,一方面是他的论文确实很有价值,另一方面也是杜恪名气越来越大,已经直逼诺贝尔奖的程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