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捉契丹人(2/3)
在这种高压之下,捉契丹人反倒成了美差事。
赵玗也不例外。
……
这一日,该着王朴和杜陶出去捉契丹人,赵玗说什么也要跟上去。
为了锻炼部队,李兴在后面几次的捉契丹人行动中,逐步增加了着甲的部队。
铁甲在古代相当于是重型武器,一般部队根本无法普及。
相对于契丹人拥有绝对的装备优势,捉契丹人甚至比去后山捉野鸡都容易。
杜陶知道赵玗没上过战场,担心他的安危,说道:“赵副总理,要不你穿一身盔甲吧。战场上刀枪无眼,别伤着你。”
赵玗也有些心动,只是看了一眼重甲武士,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五代的部队建制和武器装备,上承唐朝,下启宋朝,许多都是一脉相承的。
就拿步人甲来说,少说也有五十斤重,从头发丝到脚趾甲,防护得密不透风,穿在身上刀枪不入。
再给马穿上重甲,便是传说中的铁浮屠,在战场上就是碾压对手的存在。
凡事有利就有弊,铁浮屠强是强,但是持久力不行。
重甲防护性能特别突出,对应得便是特别消耗体力。
军队中甚至有规定,非紧要战斗时刻,人和马是不穿甲的,盔甲交由后勤部队看官。
只有战斗陷入焦灼,在胜负的紧要时刻,铁浮屠才会出动,一战定乾坤。
李兴给银枪军的要求,便是人人都可为铁浮屠。
赵玗虽然身体比较强壮,但比起部队中的悍卒还有不小的差距。
就拿那一套五十斤重的步人甲来说,赵玗顶多也就能穿上走两步,摆个姿势拍几张照片而已。再多就吃不消了。
最后经过一番争论,赵玗和杜陶双双妥协,赵玗只穿了胸背甲,外加一副头盔和面罩。
饶是如此,走到山下的时候,赵玗已经感觉无比的辛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