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改良(2/4)
最后,由这些队主官和副官们自己,当众定了下面的什长和伍长。
暂编宁远先遣营火枪队、炮队和掷弹兵队的基本组织,就算是搭建起来了。
而且就在当天上午,杨振当着众人的面,将祖克勇从祖大寿军中带来的四十杆鲁密铳,一杆接着一杆地,珍而重之地,亲手发放给了包括张臣、张国淦在内的火枪队所有士卒。
并且按照那天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亲身给火枪队的所有人,示范了“鲁密铳”的用法。
杨振也趁着这个机会,叮嘱张臣和张国淦两人,搞清楚“鲁密铳”的最大用药量和最合适的弹丸大小,并提醒他们搞清楚之后将dàn • yào定量分装。
当然,杨振也没忘了告诉他们,若是能够按照“鲁密铳”的口径大小,把枪药定量分装成筒状纸壳药包,那就更好了。
杨振在后世的时候,对qiāng • zhīdàn • yào也没什么研究,不过是看多了一些网络历史小说,人云亦云,学人家照猫画虎而已。
可是他的这些三脚猫的说法,却也让张臣和张国淦这两个熟悉官军各种鸟枪、火铳的行家里手,像是捅破了一层窗户纸一样,顿时茅塞大开。
就是站在张臣和张国淦一旁等候杨振训话的潘文茂和杨珅,听了之后,也是若有所悟——既然“鲁密铳”的用药量可以定量分装,提高装填速度,那么九头鸟、虎蹲炮和佛郎机,是不是也可以在平时就做好定量分装的药包,甚至是纸壳dàn • yào呢?
明朝的火枪技术,其实并不比同时代的西方落后多少。
尤其是“鲁密铳”、佛郎机和仿制的“红夷大炮”,与同时代的西方相比较,至少是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这个时代,大明朝的官军之中,那些精通火器的人,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只要稍加点拨,根本不需要杨振事事上手,就能捅破那层窗户纸,让对火器的利用,向前迈进一大步。
除了筒状定量纸壳dàn • yào这样的设想之外,杨振也干脆一股脑儿地将自己能够想到的燧发枪设想,也告诉给了张臣和张国淦,让他们想办法去尝试一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