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军师的智谋(2/4)
在铎县西侧,有一处古城,城墙不高,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弹琴退仲达(即司马懿)的所在,叫西城。孙月来到这里时,看到城墙破烂,城楼黯然衰败,四门洞开,小城内空无一人。孙月看上了这个地方,正好在清净间练习鬼谷子变化之术。
饿了,孙月一次到街上买几十个饼子。渴了,就在西城边的小溪里喝山泉水。晚上,孙月就住在西城残破的城楼里。孙月本是个胆小的人,但自从练习了风云变化、奇幻异术后,胆子大了,什么也不害怕了。奇怪的是,孙月以前身体不太好,在冬季容易感冒,这次条件如此艰苦,却居然身体安然无恙,连他自己都感到奇怪。
春节,孙月来到他姑姑家做客。姑姑家在褒城县,门前就是有名的古褒斜栈道。看到每天有大批人经过褒斜栈道,进入秦岭深山,孙月好奇地问姑姑:“他们都是到哪里去?”姑姑答:“都是往留坝镇紫柏山大营投军。你不知道,云雾山桃花店张家有个公子叫张月明,率领族人造反了。这些人都是投奔他去的。唉,这年月,日子不好过,家家断粮,投军还能吃顿饱饭。”孙月也知道姑姑家日子过得很艰难,家早已没有大米,天天靠土豆、玉米糊、红薯等充饥。
经过深思考虑,孙月决定参加张月明的队伍,干一番轰天动地的事业。在帮助姑姑家春种完后,孙月就立马动身来紫柏山寻找起义军。
张月明、杨光达等看到孙月文化很深,起义军也非常需要有知识和文化的人,就非常高兴地接纳他。当晚就摆设酒宴招待孙月。在条件艰苦的紫柏山大营,这顿酒宴虽然简单,但也很有特色。菜有红烧野兔,炖野鸡,烤野鱼,萝卜白菜豆腐大烩菜等。酒喝的是柿子酒。主食是玉米糊。孙月吃得很香,几个月来他还是第一次吃到这么丰盛的饭菜。
第二天一大早,张月明、杨光达约孙月到附近的张良庙去朝拜。张良庙坐落在秦岭深山柴关岭南麓,紫柏山东南脚下,是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臣“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之一的张良,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后,“激流勇退”,托名“辟谷”,隐居于此。张良离世400年之后的东汉之末,张良的第10代孙张鲁做了“汉中王”,为了尊崇先祖不以功高盖世而讨封,不以位极人臣而自居的超群拔俗之德,便修建了这座“汉张留侯祠”。因张良曾被汉高祖刘邦封为“留侯”,故名“留候祠”,俗称“张良庙”。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为道教活动的胜地中心,四方揽胜者络绎不绝,争相观光。这座古庙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着张良其人其事以及世代百姓对他的崇敬。
张月明、杨光达、孙月等拾阶而上,爬上第三十六阶石阶后就到了山顶庙门口。张月明对孙月说:“当年,留侯用兵,一生共用三十六计,故台阶与此意合。”孙月暗想,留候方才学得三十六计,我有七十二计可学,还愁不成就留候一样的光辉业绩。
孙月知道,张良为“汉初三杰”之首,刘邦自己就这样说过:“出谋划策,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此三位都是人杰。”但张良深知和刘邦共事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所以当西汉立国之时,正是张良“辞汉”之日,留在秦岭深处的紫柏山上潜心修道辟谷成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