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5章门槛(3/4)
“陛下,版材所用,是将木板锯成一页书面大小,多为杜梨木、枣木,还得请专人书写,一本孝经,稿费约千贯左右。”
“千贯?”
李嘉点点头,也就是说,孝经一本不过五贯,如果印刷两百次,就会收回成本,然后就是盈利。
“也就是说,成本最高的,就是书写之人工?”
“没错!”太府寺卿苦笑道:“即使在洛阳,读书人甚多之地,凡字上佳者,乃是名家,须得再三请求,须以每字百钱,才肯下笔。”
“如孝经,两千三百六十九字,书写一下,即二十万钱,两百贯。”
“另外,还须上好的油墨,约莫百贯,其余的木材,刻工,即使字少如孝经,也须三个月才可刊印。”
“我听闻,邸报那边,用的可是铜活字!”
李嘉轻声道:“你们可以试试。”
“陛下,铜活字一本万利,可用数年,上十年,但比之雕刻,却多了一项难以企及的困境——读书人。”
太府寺卿忍不住道:“邸报上下的读书人数十,可以随意摆正活字,而在太府寺,亦或者其他书商,则难以求得。”
“何来?”
“邸报为名为利,虽为匠,而读书人甘之若怡,而在书商,以及太府寺,则名实为工匠,凡读通十三经,哪怕通一经的,也不过来。”
说到这,就又是老调重弹,士农工商四个字,读书人种田,那是陶冶情操,去干工匠,就是自毁前途,除非不想考科举。
不然有了这个前科,前途就尽毁了。
所以,写字可以,排版就难。
此时的读书人多金贵,一家人含辛茹苦培养出来,哪里肯让他干工匠活?
一个县,能有百八十读书人,已经算是不错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