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七章 太史慈(2/4)
所以,相比起孙策和马超,太史慈更加容易收服一点,以太史子义的忠义,只要把他说服,只要他点头跟着自己,那么他就是自己身边雷打不动,最可以依赖的大将。
说实在,刘易现在手下的超级武将虽然说有不少了。但是,真正让刘易真正放心,可以让他们独自统领一军作战的人并不多。
眼下,黄忠、典韦、颜良、文丑这四将,就仅是黄忠可以算作半个主帅,但说到让黄忠独自统领一军出征,而且可以完全让人放心肯定说不上。黄忠练兵有一套,不管是步骑、水军,都略懂皮毛,可是,碍于他的性格太过刚烈,眼内容不下半粒沙子。过刚易折啊,若让黄忠独领一军,那么就必须要配备一个超级谋士,并且,要配一个让黄忠心服口服的谋士。而能让黄忠心服口服的谋士,怕就只有戏志才、田丰等几人。可是,这几个今后都是要独档一面,统管一方的人才,又岂可时时刻刻随同黄忠一起出征呢?
说真的,刘易宁愿更信任黄忠的儿子黄叙,如没必要,刘易也不想让黄忠独领一军出征。
刘易是一个力求完美的人,出兵打仗,可以以少胜多、经弱胜强,可以出奇制胜,可以兵行险着。反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因素,无所不用其极,在不利或者是有利的情况之下,以最少的损失击败敌人。所以,今后出兵,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如若没有把握,不受控的战争,刘易宁愿不打,因为,刘易输不起。
纵观三国时代中的枭雄,不管他们哪一个,胜仗打了许多,但是败仗也打过不少。而其中有不少枭雄,更是在一场败仗之中便输了全部,刘易可不想这样,哪怕是一般的败仗,刘易都不想去打。
刘易不是公孙瓒、不是袁绍,更不是刘备、曹操。他们一生征战,胜胜败败无数,跃下再爬起来,韧劲十足,又或者,有些从此一跌不振。
那些一败便不得翻身的就不说了,像刘备、曹操这两个今后三国各占一方之主。刘易觉得,他们之间的战争打得实在是太多了,有许多时候,不少战争根本就没有必要打的,又或者,应该可以避免损伤的。最少,他们要打的时候,便可以做得更好,一战而胜,而不用拖拖拉拉,战了几十年都还没有一统三国,白白的耗尽了汉人的元气。
比如说,刘备,这丫的,在平原混迹了好几年,这个不说了,好不容易混到了除州这个地盘。在除州来来去去也有好几年,又有本地大豪的支持,居然还没有在除州立稳足,不要说立稳足了,连区区一个除州城都还没能完全的掌控。在自己还没能掌控的情况之下,居然还敢收留被曹操打败的吕布。结果他自己却被这个迫害那个暗算,东投西扑的,看着都让人感到眼怨。战争时期,刘易救了除州,在当时的民众之中,名声不可谓不大。有一大部份的士族豪绅支持,有着民心民意,陶谦把城池交托的时候,若是刘易,必会第一时间肃清所以反对的人,然后把全城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呵呵,若是刘易,又岂可容许那些不是和自己一条心的人存在?控制徐州,进而向周边发展,发展工农、组军筑城,抵抗曹操,那时候,曹操刚好打吕布,收复兖州,也要时间去管治,一时半刻是腾不出手来对付徐州的刘备的,如果当时刘易完全控制了徐州,利用一年多的时候准备,相信他也有可能在徐州立稳足。至于来投的吕布,又岂能和他客气和他称兄道弟?只有两条路,一是离开,二是投诚,将兵权交出来,然后软禁他一段时间再说,待可以完全掌控了吕布的手下将领士兵的时候,再放吕布出山不迟。可惜,刘备一个蠢货,自己的亲兵充其量不过是两三千,徐州又没有完全掌控,居然还敢收留吕布?
所以说,其中,本来有许多仗是不用打的,因为种种的原因,偏偏要打了,并且还要打败了。
再说曹操,官渡之战就不说了,那是袁绍蠢货。嗯,先说曹操出兵打投了荆州刘表的刘备吧。他在刘备得到诸葛亮的前后,先后几次出兵,而每一次出兵,都是几万、十万,次次打败仗,并且还是惨败,能活着逃回去的人不多,特别是得到诸葛亮之后,博望坡之战,火烧夏侯惇的十万大军啊。刘易想要说的是,这些仗有必要打吗?用得着像玩游戏通关一样,先是派小部队来打,然后逐次递增兵马,一波一波的去送死。这样的仗,战败后是谁的责任?
很明显,两军作战,不是先派部队去试探别人的实力如何,而是先派出探子,把敌方的虚实探听清楚,不出兵则已,一出兵便要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灭之,岂可让敌人远遁春风吹又生呢?
当然,其中曹操所派的领军主师,便是一个大问题,那个时候,曹操的手下,应该已经是人才济济了,在博望坡这战时,他居然还要用夏侯惇为主将,明知道他会轻敌,还要让他领着十万大军眼巴巴的去送死,这样的仗,实在是没有必要打嘛。后来,曹操亲率几十万大军一举占下荆州,这不是打得挺好的?早如此,当初何必白白枉费了那么多士兵的性命?几十万大军,任诸葛亮有多大的本事,还不是无力抗拒?连落脚的地方都丢失了?嗯,接下来,便是赤壁之战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